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手册

营养不良症

书籍:儿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163页(1769字)

【病因】 营养不良症是一种慢性营养障碍,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多因饮食量或质不足、喂养方法不当、感染、先天畸形或慢性消化道疾病所引起。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消瘦、体重减轻,病程久者,身体发育也较迟缓。病儿皮下脂肪,一般是由腹、胸、背、腰、臀、四肢及面部的顺序,逐渐减少、变薄。根据皮下脂肪层消失和体重减少的程度,临床将营养不良症分为3度。

一、轻度(或1度)营养不良症:腹部及躯干的皮下脂肪层变薄,皮肤稍苍白,体重比正常低15~25%,全身一般情况尚好。

二、中度(或2度)营养不良症:腹部及躯干的皮下脂肪消失,臀部及四肢皮下脂肪层明显变薄,皮肤苍白、干燥、弹性差,肌肉紧张度差。小儿精神萎靡,睡眠不安,易发生消化不良现象,如发生呕吐、腹泻等,体温常偏低,机体抵抗力低,病儿可能表现营养不良性水肿或营养不良性贫血,体重比正常低25~40%,身长可低于正常。

三、重度(或3度)营养不良症:全身皮下脂肪层全部消失,面颊部脂肪垫也消失,面型消瘦如老人,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皮肤苍白,弹性消失,可见色素、紫瘢或溃疡,肌肉萎缩呈“皮包骨”状,食欲极差,易发生呕吐、腹泻、腹胀。心音低钝,脉搏弱,血压低,呼吸表浅,体温低,体重比正常低40%以上,身长低于正常,病儿易并发维生素缺乏症或感染性疾病。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预防】 加强小儿的喂养指导,及时添加辅食,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加强锻炼,防治各种疾病。

【治疗】 应积极抓紧治疗,及时消除病因,加强护理,改善喂养及防治感染等。

一、饮食疗法:根据病儿的病情及过去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安排,设法增进病儿食欲,恢复与增进消化功能,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开始可给予容易消化的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逐渐增加品种,以能适应一般饮食。

二、刺激疗法:为增强机体反应性及恢复器官的功能,可选择采用下述刺激疗法。

(一)捏脊疗法: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进行捏脊,每日1次。

(二)推拿疗法:推拿脾土、三关等穴。

(三)针灸疗法: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四)割治疗法:可挑割四缝穴。

(五)输血疗法:可少量多次输全血或血浆,每次25~50毫升,静脉缓慢注入,以改善周身情况及增强抵抗力,对合并有营养不良性水肿或贫血的病儿,更为适宜。

(六)激素疗法:可用胰岛素2~4单位,每日1次,一般用3~4次即见食欲好转,在注射胰岛素的同时,应口服葡萄糖10~20克。苯丙酸诺注射液1毫克/公斤/日,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用5次。

(七)辅助药物:应用各种维生素及消化酶类,如胃蛋白酶和胰酶等。

三、防治感染:积极防治各种病灶,消除病因。

四、中医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症,此症属“疳积症”,治宜补脾健胃、消食导滞,可用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焦三仙各9克为基本方,加减用药。

食欲低下,加内金、砂仁、草蔻、莱菔子各6克。

有盗汗者,加五味子3克、牡蛎15克、浮小麦15克。

烦躁不安者,加钩藤6克、竹叶4.5克、灯心0.9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