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269页(1944字)
【感染途径】 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肠寄生虫病。具有感染性的蛔虫卵污染食物或水源后,或因小儿卫生习惯不良,手指被蛔虫卵污染等,随食物进入口内,即可受到感染。
【临床表现】 蛔虫成虫寄居小肠内,平时症状多不明显,或仅有轻度消化不良症状,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及腹痛等。腹痛多发生在脐周,与饮食无关,也无定时。大量蛔虫寄生时,因夺取营养物质较多,小儿生长发育可受到影响。有的病儿因受蛔虫毒素的刺激,可出现易怒、睡眠不安、夜间磨牙等现象;个别尚有发生惊厥、昏迷的,此被称为蛔虫性脑病,一旦驱除蛔虫后,此种症状可很快消失。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有吐出、便出蛔虫史,或大便内找到蛔虫卵,即可诊断。某些并发症,可进行X线检查,以帮助诊断。
【预防】 加强卫生宣传,不随地大便,保护水源,养成卫生习惯,不喝生水,蔬菜、瓜果等要洗净后再吃,要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
【治疗】
一、药物驱虫:
(一)哌哔嗪类:
驱蛔灵:100毫克/公斤/日,最大剂量为3克,每天1次,连服2天。
六一宝塔糖(每粒含枸橼酸哌哔嗪0.2克):剂量为年龄加4粒,最多不超过15粒,每日1次,连服2天。
16%枸橼酸哌哔嗪糖浆:1毫升/公斤/日,最大剂量为20毫升,每日1次,连服2天。
以上药物可单独应用,均以晚上睡觉前服用为宜,晚饭进食量要少。
(二)驱虫净(四咪唑):3毫克/公斤/日,每日1次,连服2天。
(三)山道年:用量为0.01克/岁/日,分2次于清晨空腹服,每次不超过0.06克,2次相隔1小时,末次服药后2小时,再服硫酸镁1.0克/岁/次(配制为50%水溶液)泻剂。山道年与酚酞同服时,则不必另用泻剂。服山道年期间,忌食油类食物。
(四)使君子:1克(2~3粒)/岁/日,最大剂量为10克,每天1次,连服2~3天。应用时将其果实干炒半小时,自己嚼食或磨粉后口服。
二、氧气驱虫:氧气能改变蛔虫生活环境,不但能使蛔虫团迅速松解,并能使其麻痹而排出。可用细小胃管将氧气缓慢通入胃内,儿童每岁给100~150毫升。
【并发症】
一、嗜酸性细胞增多综合征:当蛔虫幼虫穿过肺部时,可引起炎症或过敏变态反应,表现为发热、咳嗽、气喘,甚至痰内带血。肺部听诊可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病灶浸润,类似粟粒性肺结核或支气管性肺炎。痰内可找到红细胞、脓细胞、嗜酸细胞,并偶可查见蛔虫幼虫。白细胞分类检查,嗜酸性细胞可高达40~70%,其绝对计数也显着增多。本病症状虽可甚重,但大都可在2周内痊愈。
二、胆道蛔虫病:由蛔虫在肠内移行钻入胆总管所致。本病的特点为症状严重而无明显体征。病儿上腹部呈阵发性绞痛,辗转不安,头出冷汗,常伴有恶心或呕吐,可吐出胆汁或蛔虫。腹部检查平坦而柔软,仅于剑突下偏右侧呈局限性压痛。腹痛间歇时,病儿一般情况如常,个别腹痛发作过频、呕吐剧烈或不能进食者,可发生脱水及酸中毒症状。病儿可因蛔虫由胆道自行退出而自愈,也可因胆道的继发感染而出现发热及其他中毒症状。蛔虫卵或蛔虫死于胆道后,可成为胆道结石的核心,发生胆道结石症。
三、蛔虫性的肠梗阻:蛔虫寄居于肠道内,可扭结成团,发生部分性或完全性肠梗阻。可出现阵发性剧烈腹痛,反复呕吐,可吐出胆汁、粪便样物或蛔虫,较胆道蛔虫病症状严重,易引起脱水、酸中毒及休克。腹部检查,可见腹胀及肠型,有条索状或团状包块,质较软,揉之可变形或改变部位。X线检查,腹部可见肠腔胀气及液平面。
四、其他:蛔虫有喜钻空的特性,于肠道内移行,尚可引起蛔虫性阑尾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肝脓肿、肠穿孔和腹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