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手册

药物性皮炎

书籍:儿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484页(2258字)

【病因】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所引起的皮炎,称药物性皮炎。

绝大多数患者是因对药物过敏引起,极少数因中毒引起。许多药物,致敏性较强,易引起药物性皮炎,如解热镇痛剂、巴比妥、磺胺药、抗菌素、血清制剂等。发生反应与否,和用药量与药理作用无关,一般正常用量或较正常低等,均可引起反应。

【临床表现】 药物性皮炎临床表现很多,常似各种皮肤病或传染病发疹的形态。同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的皮疹,同样一种皮炎可由不同的药物引起,因情况比较复杂,单由一种皮疹形态,很难确定是什么药物引起。但某些药物易发生某类皮疹,如解热镇痛剂、巴比妥、磺胺等易发生固定性红斑、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抗菌素易发生荨麻疹样损害,不发生固定性红斑。

药物性皮炎除发生固定性红斑外,其另一特点是多对称发生,而且数目较多,皮疹形态常为单一性,皮炎虽为全身性,且症状较重,但全身症状常很轻或没有。

发疹前,可有先躯症状,如全身无力、倦怠、轻度发烧,很快即有皮疹发生,兹将几种主要皮疹形态分叙如下:

一、固定性红斑:是最常见的一种药物性皮炎,每次用药后均在原来发疹的部位复发,也可在其他部位起新皮疹,多发生于外阴部、手背、足背,重者也可发生于四肢和躯干。为红色炎症斑,中央色暗红或红黑,边缘浮肿呈鲜红色,重者有水疱或大疱,于外阴部常发生糜烂,有痒或灼热感。1~2周后炎症吸收,愈后留有暂时性或持久性圆形或椭圆形色素斑。

二、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为全身发生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但面部发疹常较轻,也缺乏麻疹或猩红热的全身症状和其他特有的表现。若不及时停药,可发生剥脱性皮炎。

三、多形性红斑:皮疹数目众多,常侵及口腔或阴部粘膜。为圆形或椭圆形浮肿状红斑,斑上常有水疱或大疱,破后糜烂渗出。重症者,体腔开口处,如口、眼、外阴、肛门周围,可发生糜烂渗出,合并高烧。

四、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性皮炎:此为重症的药物性皮炎,常由解热镇痛剂和长效磺胺引起。初起时,皮肤为弥漫性红斑,以后表皮发生坏死,形成广泛的大疱,如压迫水疱,则水疱顺压迫方向移动,未起疱处,表皮也与下部皮肤剥离,随摩擦其表皮可大片剥脱。口腔粘膜、消化道粘膜、甚至呼吸道粘膜,均可累及,因此,可有便血或混有坏死的肠粘膜组织。角膜表皮与结合膜均可坏死。病后1周可出现肝脏受累,肝肿大,有黄疸。患者有高烧,一般2~3周可愈。

五、剥脱性皮炎:发病缓慢,开始全身弥漫潮红,逐渐红肿明显,特别是面部、颈部与皮肤皱褶处,可有糜烂、渗出、结痂。待红肿减退后,全身皮肤开始脱屑,为大小不等的鳞屑片,反复剥脱,手掌足跖初呈过度角化,后呈手套或袜套状大片脱落。头发和指、趾甲均脱落。经约1~2月后,炎症减退,色变淡,鳞屑变薄、碎小,渐趋于痊愈。

【诊断】 有用药史。突然发病,皮疹为单一性、全身性和对称性。结合历史和皮疹形态进行分析,不难诊断。应注意和传染病发疹相鉴别,如麻疹、猩红热等,均合并有高烧,全身症状明显,猩红热口周有苍白环,舌质为绛红色,杨梅状舌,麻疹有麻疹粘膜斑,粘膜有明显浆液炎症现象,可助鉴别。

【预防】

一、用药前应诊断明确,应根据病情适当选用药物,用1~2种药物能控制病情者,不用多种,要注意及时停用。

二、用药前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以免发生药物过敏。

三、对药物过敏者,应发药物过敏卡或告知患者今后禁用此药。

【治疗】

一、停用一切可疑药物。

二、促进药物排泄,如大量饮水、滴注液体、葡萄糖等,有利尿保肝作用,应适当补给。

三、抗过敏疗法:一般药物性皮炎,只给抗组织胺药和维生素C即可,若病情严重,则可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性皮炎和剥脱性皮炎,激素用量应适当加大。

四、支持疗法:重症者应卧床休息,给高蛋白高热量与高维生素饮食。对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性药物皮炎,支持疗法非常重要,应注意液体补充,必要时可补给血浆或新鲜血液,要注意水电平衡和控制感染。

五、中医中药: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疏风,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症施治。

六、局部治疗:根据病损情况,进行局部处理。红斑样损害,可撒扑粉剂,有大量渗出者,可用3%硼酸水湿敷。一般糜烂面,可包扎紫草油纱布。若全身皮肤广泛表皮剥脱,如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性皮炎,可采用暴露疗法。

上一篇:接触性皮炎 下一篇:儿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