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五年农业发展计划的几个问题的说明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第508页(6635字)

粮食问题

(一)一九七〇年粮食生产指标

指标经过三次变动,第一次确定4800亿斤,第二次改为4500亿斤到4800亿斤,第三次改为4300亿斤到4600亿斤。

拟定4800亿斤,是根据:到1970年人口达到八亿,每人平均600斤,按这个需要计算的;同时又从1963年粮食总产3400亿斤,今后七年,每年增产200亿斤,这样简单计算方法,得出的总数。

第二次提出300亿斤的幅度,是从计算五亿亩与十一亿亩增产可能性时发现的。五亿亩稳产高产农田,其中四亿亩粮食作物,总产量要达到2400亿斤,比1963年1450亿斤,要增产950亿斤,即在七年内增产66%,每年平均增产9.5%,幅度很高,可能完不成。减少300亿斤,即把七年增产66%降为45%,每年平均增产6.5%,这个增产幅度完成的可能大一些。十一亿亩中,有九亿五千万亩种粮食作物,1963年总产1950亿斤,七年增产450亿斤,即增加23%,就可以完成总产2400亿斤的任务。在改变时,这方面不变。这个计算,是无准确数据的,要待五亿亩稳产高产田落实到社队后,才有可能作出比较准确的计算。

第三次改变,幅度较大。考虑到,今后七年,不可能年年都是好年景,需要对今后七年年景,作一个假定的估计。假定今后七年,是两个到三个大丰收年,两个到三个平收年,两个歉收年;大丰收年,每年增产300亿斤,可以增产600亿斤到900亿斤;平收年,每年增产100亿斤到150亿斤,可以增产300亿斤到450亿斤;歉收年,不增不减。这样计算,在两个大丰收年,三个每年增产100亿斤的平收年,两个歉收年,七年增产900亿斤;或者三个大丰收年,两个每年增产150亿斤的平收年,两个歉收年,七年增产1200亿斤。这样计算为4300亿斤到4600亿斤,把握性更大一些。在今年三月全国农业规划会议上,各地提出的数字是4684亿斤到4879亿斤,我们设想的高数比地方的低数还低。

按照4300亿斤,八亿人口计算,每人平均占有537斤半,比1963年每人平均491斤,多46斤半。

1963年在2189个县、市统计单位,上报粮食生产统计中,有1470个单位增产,其中比1962年增产20%以上的单位,根据27个省、市、区的统计有610个,增产最多的单位,四川有65个,新疆53个,甘肃48个,山东38个,江苏37个。370个集中商品粮县中,有91个是连续三年增产的。减产的单位有711个,其中比1962年减产20%以上的单位,根据27个省、市、区的统计有295个,减产最多的单位,河北有77个,河南49个,广西29个,湖南27个,内蒙24个。由此可以判明,1963年各地上报增产200多亿斤粮食是有根据的。1963年是一个丰中带歉的年景,比平收年好,比大丰收年差一些。1963年在大旱大涝情况下,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收成,党的政策调动了五亿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基本的,同时,水利建设和增加化肥,也是重要的因素。

(二)粮食大豆的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问题

总耕地面积1963年是15亿4000万亩,1970年拟增加到15亿9600万亩,七年要增加5700万亩耕地,是否可能,要看投入开荒方面的资金多少而定。从现有耕地中,查出一批隐瞒耕地是可能的,这在生产上只发生计算数字的作用,不起实际的增产作用。由于建设要占用一些耕地,也由于农田建设,又能增加一些耕地,两者能否相抵,还很难说。

按15亿9600万亩耕地,复种指数达到139,总播种面积达到22亿亩,比1963年复种指数提高2.3%,比原来设想提高4.3%,要好一些,有把握一些。总播种面积增加一亿二千万亩,其中靠扩大耕地增加的占一半。粮豆总播种面积由1963年17亿9700万亩,到1970年达到18亿6700万亩,增加5000万亩。从几个主要粮食品种看,问题还是不少的。

水稻,由1963年4亿1000万亩,到1970年增加3000万亩,达到4亿4000万亩。播种面积增加是可能的,第一,双季稻会随着水、肥条件改善而增加;第二,新开一些荒地和旱改水,也会增加一些面积;第三,北方水稻还会恢复一些面积。单产要由340斤增加到400斤到420斤,单产增加18%到24;总产要由1393亿斤,增加到1760亿斤,到1850亿斤,增产幅度都很大,这要作很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水稻总产要增加367亿斤,到457亿斤,占全部粮豆增产900亿到1200亿斤的近40%,这是整个增产的关键。五亿亩稳产高产农田,有三亿亩在八百斤地区,主要是水稻,是根据这个需要拟定的。

小麦,由1963年3亿5400万亩,增加1800万亩,到1970年达到3亿7200万亩,可能达不到。长江以南粮食生产达到一定程度后,小麦播种面积需要减少,增加绿肥与豆类的播种面积,才有利于双季稻的发展。北方小麦播种面积过高,会影响倒茬,对生产不利。小麦单产由1963年101斤,增加到134斤和142斤;总产由1963年356亿斤,增加到500亿斤到530亿斤。增产的幅度虽然不少,单产要增加30%-40%,总产要增加40%-50%,但是,小麦增产潜力大,只要努力,是可能完成的。关键是冀鲁豫苏北皖北有一亿多万亩,亩产不到百斤的低产田,必须用大寨精神,加以改变。

玉米、高粱、谷子和其他杂粮,1963年播种面积七亿一千七百万亩,1970年播种七亿二千万亩,面积问题不大,少一些也可以。单产1963年145斤,1970年185斤到201斤;总产1963年1041亿斤,1970年1330亿斤到1450亿斤。这是我国粮食生产第二个大头,仅次于水稻的总产量。单产增加27%-39%,总产增加29%-40%。增产幅度都不低,单产增加的幅度高过水稻,总产增加的幅度和水稻相近。但是,杂粮增产潜力大,问题是如何重视杂粮生产,一般说玉米生产是重视的,良种,厩肥,追肥,治虫,都比较认真,单产也高,总产比重也大。高粱、谷子习惯称为低产作物,一般都不注意,其实并不是低产作物,亩产400斤500斤的面积并不少,只要认真抓,增产潜力是有的。玉米、高粱、谷子三种作物占杂粮播种面积七亿二千万亩中的四亿六千万亩,占总产1450亿斤中的970亿斤;还有二亿六千万亩其他杂粮,亩产量更低,占总产量480亿斤,问题是很大的。这些杂粮1963年占三亿亩,平均亩产只120斤,总产360亿斤;到1970年面积压少4000万亩,亩产提高到185斤,即提高54%,总产要增加120亿斤,即增加1/3。看来肯定完不成的,增加120亿斤产量的任务,有落空的危险。办法是继续增加玉米、高粱、谷子面积,提高单产和总产,补救这个差额是有可能的,任务是不轻的。

大豆和薯类问题不大。大豆单产由103斤增加到110斤,只增加7斤,总产由140亿斤增加到170亿斤,是可能超过的。薯类,单产由261斤增加到320斤或340斤,总产由470亿斤增加到540亿斤,或600亿斤,有些问题和小麦一样。问题是,粮食增产后,薯类面积,能否维持到一亿八千万亩,可能减少一些,如果减少薯类,增加高粱和玉米,在高粱玉米地内套种大豆,这可能是一件好事。但是粮食总产是要减少一些,粮食质量提高了,地力种肥了,从长远看,有好处,估计可能减少2000万亩,影响总产量20亿斤左右。

经济作物问题

(一)棉花问题

棉花播种面积,1963年已经达到6555万亩,1970年扩大到7000万亩是可能的。单产由34斤提高到54斤或60斤,总产由2400万担提高到3800万担到4200万担。增长的幅度是很高的,单产提高60%-76%,总产提高58%-75%。但是,是可能完成的。理由是:

第一,7000万亩中,有5000万亩种在稳产高产农田内,这种高产田,亩产皮棉70斤,就有3500万担。另外2000万亩,只要完成300万担到700万担,即单产15斤到35斤。

第二,1963年,皮棉亩产百斤以上的七个县,80斤以上的27个县,60斤以上的30个县,40斤到60斤的49个县,30斤到40斤的42个县。30斤以下的107个县,其中62个是受灾县。以省为单位计算,浙江亩产93斤,上海市82斤,湖北64斤,江西、湖南、江苏三省亩产50斤以上,这六个省、市棉花种植面积有2000万亩。其他省、市、区亩产皮棉50斤以上的面积也不少,估计,经过七年的努力,使5000万亩稳产高产农田,亩产皮棉达到70斤,是可能的。

在今年三月全国农业规划会议上,各地提出的数字是4668万担到4868万担。我们设想的高数比地方的低数还低。

(二)三种油料,即花生、芝麻、油菜籽的问题

三种油料作物的问题很大,播种面积要由5560万亩扩大为8000万亩到8400万亩。其中:

花生由2156万亩扩大为3600万亩到3800万亩,增加过大。1956年和1957年曾经达到过3800万亩以上,其他年份就没有达到过这样高的数字,1956年和1957年总播种面积都在二十三亿八千万亩和二十三亿五千万亩的基础上,1970年总播种面积只有22亿亩,花生播种3600万亩到3800万亩,困难是大的。种少了,又不能解决食油的需要,因此,在努力扩大播种面积的同时,要求亩产量提高,如果亩产量提高到200斤(1963年125斤,1970年拟定156斤到179斤),只要播种3300万亩,就可以达到原来预计的总产量。

芝麻播种面积由1963年1200万亩扩大为1360万亩到1450万亩,比1952年到1955年1500万亩到1700万亩少,同1956年和1957年1400多万亩相等。1952年到1954年总播种面积,都只有22亿亩,由此看出芝麻播种面积是可以达到的。单产由1963年44斤提高到55斤到62斤,这是1953年已经达到的亩产量。不过芝麻亩产量波动很大,低的时候只有29斤,高的时候到过64斤,一般在50斤左右,1957年只44斤。如果努力种好,亩产百斤是可能的,这对总产量起作用不少。

油菜籽播种面积由1963年2200万亩扩大到3100万亩,也可能有问题。1955年到1959年都在3000万亩以上,1952年到1954年都在2500万亩以内。今后,由于双季稻的增加,要求扩大绿肥作物和豆类的播种面积,油菜籽的播种面积不能扩大过多。关键是提高亩产量,历史上油菜籽的单产没有低过50斤,高的时候到过70斤,1963年亩产只44斤,1970年要求达到亩产54斤到73斤,是可能的。如果平均亩产提高到100斤,就是面积只种2500万亩,也比预定的总产高。亩产提高到100斤是可能的,问题是,把作菜吃的油菜和作绿肥的油菜,不算在油菜籽的播种面积内,同时,把作为油料的油菜籽认真种好。

花生、芝麻、油菜籽的生产指标,我们设想的数字都比地方的低。

(三)烤烟,麻,糖料问题

第一,烤烟播种面积由342万亩扩大到500万亩,是可能的,可以在新疆建立新的烤烟基地。新疆生产兵团1963年已试种近三万亩,已成功,到1970年扩大为20万亩。

第二,黄洋麻由111万亩扩大为160万亩;芝麻由50万亩扩大为140万亩。应当鼓励南方国营农场的旱地,改种麻类和糖料,就比较容易实现这个指标。

第三,甘蔗由249万亩扩大为400万亩到480万亩,面积扩大过多,对水稻生产影响大,应当鼓励在旱地上种,不要在水田内多种。南方国营农场的旱地,应当种一些甘蔗。甜菜由115万亩扩大到280万亩到330万亩,面积扩大,没有困难,关键问题是运输,如果采用小型榨糖厂,就可以解决问题。新疆兵团1970年播甜菜50万亩。

(四)绿肥和蔬菜问题,各地要求到1970年扩大为一亿二千二百二十万亩,1963年只有5391万亩,扩大一倍以上,计委安排8000万亩,可能少了些。这就是油菜籽和小麦不能扩大过多或者还要减少的原因,绿肥可能扩大到一亿亩以上,这对生产有积极作用。

商品蔬菜面积1963年6000万亩,1970年可能随着肉、禽、蛋的增加,豆类制品的增加,逐步缩小。商品菜基地的建设,使单产和复种增加,粮菜间作面积在逐渐扩大,许多大路菜由专种变为间作,专用菜地将进一步减少。

大寨精神问题

在全国农业规划会议期间,十四个省、市、区报了现有大寨式的单位近万个,山东一省即占5000多个。这事事前没有准备,也缺乏一个什么是大寨式的口径。今后七年,用大寨式建设9000多万亩,也只是初步的设想,河北一省即占2500万亩。为了推动这个运动,根据总理的指示,已派人到六个大区去,直接调查一个大寨式的典型,同时廖鲁言同志亲自去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去了解情况。我们已组织一批力量,把已经收到的大寨式的典型材料五百多份,进行分类研究,准备写出一个材料。

从我已看过的一些典型材料,所有大寨式的单位,都是从农田基本建设开始,进到精耕细作,达到稳产高产。高产的,都超过了四、五、八的要求。农田基本建设的内容是:第一,制止水土流失,进行水土保持工程;第二,平整土地,改梯耕地为梯田;第三,改良土壤;第四,发展水利灌溉。精耕细作:第一,发展畜牧业,增加圈肥;第二,秸秆还田,增加厩肥;第三,改进种植技术,采用间作、套作和轮作法;第四,对良种使用比较普遍;植物保护,田间管理都作得细致,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实验比较普遍。所有大寨式的单位,都是依靠劳动力的投资,有些多种经营发展得好的单位,财力投资也不算少,大体上都得到了国家一定的支持。一般建设时间都在五年到七年之间,多的十年,少的三年。

目前在学大寨的运动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毛病,第一个毛病是去学的、参观的人多,已影响本单位的生产。第二,在学习中,也出现不问自己目前的条件,来比生产指标,比对国家提供商品粮的多少。这些毛病不及时纠正,又会出现弄虚作假,和影响社员生产积极性等。

自留地的问题

在粮食增产,口粮留足之后,自留地有转向种经济作物为主的趋势。这种趋势,从好的方面说国家可以多收购一些经济作物,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坏的方面说,吃饭靠集体,用钱靠自己的毛病,又增加了自留地的因素,集体的现金收入增加很慢,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巩固。如果我们在经济作物的议购和换购方面,不加以改善,很有利于投机倒把的活动,这对富裕农民是有利的,对大多数贫农下中农是不利的。因此,需要教育农民群众,经营自留地要以粮食为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