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干腐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14页(1221字)
1.症状
此病多在果实近成熟或贮藏期发生。果实发病后,初在果实表现形成褐色水浸状小斑点,病斑扩大往往以皮孔为中心向周围果面扩大,当气温较高时,病斑扩展迅速,几天后可将整个果实烂掉。病斑的中心往往较硬,其他病组织变软。病斑扩大,有时褐色深浅不同形成轮纹状,有时并不出轮纹,病斑很难形成黑色小点粒。
此病除危害果实外,尚能危害树干和枝条,在树干和枝条上形成褐色或黑褐色的腐烂斑块,大小形状不同,但腐烂的深度不到整个树皮,潮湿时,病皮变软;干燥时,病皮往往翘起,变黑。
2.病原
此病原菌为Botryosphearia ribis,属真菌中的子囊菌纲,囊菌目,球腔菌属,它的无性世代属半知菌类,球科菌目大茎点属Macrophoma sp.和Dothiorella sp.。
该菌的有性世代首先产生子座,形状不规则,生于果皮层下,内有一至数个子囊壳,子囊壳扁圆形、黑褐色,具有乳状空口,内生许多子囊和菌丝。子囊长棒状,无色。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双列。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有两种:①Macrophoma型,散生,扁圆形。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②Dothiorella型,多与子囊壳混生在一个子座内,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椭圆形。病原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病原菌的菌丝可在0℃以上的温度继续生长,但生长的速度较慢。随着温度的升高,菌丝发展速度加快,当温度升高20℃以上时,菌丝生长迅速。
3.防治方法
此病危害苹果的金冠、玉散最烈,其次是国光、元帅系、红玉等。防治主要是两个时期,一是生长期的防治,二是入贮时的防治。
(1)生长期的防治。关键在于两个时期:一是落花后2~3周喷两次药。第一次喷800~1000倍5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第二次喷1∶2∶200波尔多液,果实生长期按常规进行。二是采收前3~5d喷一次15%TBZ(特克多)500倍液或500mg/kg的伊迈唑。
(2)入贮时的防治:①果实采收后应将果实严格挑选,防止已在果实上出现病斑的果实入贮。②挑选后的果实用100倍的18号(仲丁胺衍生物)或20号药(仲丁胺衍生物制剂)洗果或用CT1号固体剂(仲丁胺制剂)熏蒸。③果实入贮后,库温尽快降至5℃以下,最好在0℃,则可抑制此病的发生。④入贮的果实用气调或简易气调法贮藏,入库的温度应在10℃以下,在30~45d逐步降至0℃,有一定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