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蔬保鲜手册

苹果苦痘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18页(1129字)

苦痘病又称苦陷病。这种果实组织病变由于具有一定苦味,果皮有痘状斑点而得名。苦痘病属于苹果采前和贮藏初期发生的一种皮下斑点病害,在世界苹果栽培区出现最普遍的生理病害之一。在大国光、国光、倭锦、祝光、青香蕉、迎秋等品种上发病较多。

1.症状

患苦痘病的苹果果实,在果肉内有褐色小斑,通常在果面附近,绝大多数病斑环绕果萼末端。初期从果实外表上不易看出,随后在果皮上出现呈绿色或褐色凹陷状的病斑,采收后在贮藏销售期间,这种病将进一步发展。在10℃下,经7~10d此病大量出现;在0℃需1~1.5个月才有明显病疤出现。

2.致病因素

果实接近成熟时的气候干燥和干旱时间长,果实采收太早,果实较大,果树低产,重剪,施氮肥的量过大及果实中含钙低等。采后延迟冷却、缓慢冷却和贮温过高,亦有利于此病产生。Wilkson(1970)认为,在气候干燥时,钙含量处于临界下限的细胞,钙素向外渗漏,可能受到损害并发展成为苦痘病。

3.防治措施

已经明确,果实中含钙量不足是苦痘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一些试验证明,保证果实含钙量不低于7~8mg/100g鲜重,是减少苦痘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因为果园栽培条件复杂,并非所有果园都能做到生产出高含钙量的果实,因此有必要采取人工措施提高果实的含钙水平。

(1)用氯化钙溶液对果实进行采前喷布,每隔1~2周1次,共3~4次,增加果实对钙的吸收,作为预防苦痘病的基本对策。采前喷布处理必须使用0.7%以下的氯化钙溶液,较高浓度可能引起叶片伤害。

(2)果实采后用氯化钙溶液浸果,也能有效的提高果实含钙量。根据试验,采后浸果的浓度以4%氯化钙浸1min为宜;进一步提高氯化钙浓度,果实中含钙量也不会明显增多。浸果的时间在采后10d之内进行最为适宜,如再延期处理,效果明显削弱。

注意:用4%氯化钙浸果处理的,应是含钙量低于0.08%的果实。

(3)在苦痘病防治上,对贮藏因素也应予以重视。改善果实的贮藏条件,也能抑制苦痘病的发生;在果实收获和贮藏之间停留的时间太长、采后推迟降温以及贮藏温度较高等,都可以加速苦痘病的发生。

上一篇:苹果褐腐病 下一篇:果蔬保鲜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