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蔬保鲜手册

香蕉侵染性病害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50页(4381字)

(一)香蕉炭疽病

香蕉炭疽病从生长期开始发病,但以贮运期受害最重,损失很大。

1.症状

蕉果上炭疽病有2个类型:一是潜伏型,侵染未成熟的蕉果,潜伏期较长,果皮上出现细小的圆形而稍下陷的单褐色斑点,随后斑点变黑,逐步扩大,相互连接成大块黑斑,甚至整个果实变黑、腐烂。已被炭疽病侵染的蕉果,在贮藏期间,初发时患处如油渍状的细小斑点,以后扩大连接成大的褐斑,2~3d后褐斑变黑连成一片,此时催熟,果实多已腐烂,失去商品价值;另一种是非潜伏型,新采收的蕉果,在12.7℃下,经10~12d即发病,催熟过程中(20~21.1℃)病斑快速扩大,这种类型无潜伏期,常在果实贮运期间引起腐烂。

香蕉炭疽病的症状是病部产生许多朱红色黏质小点(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干燥天气,病部凹陷干缩。果梗和果轴发病,同样长出黑褐色不规则病斑,严重时全部变黑干缩或腐烂,后期亦产生朱红色黏质小点。

2.病原

本病由香蕉炭疽病菌Glorosprium musarum Cookeet Mass侵染所致,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分生孢子盘圆形,直径135~240μ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聚集一起时呈粉红色。病菌在培养基上成长的最适温度25~30℃;但在果实上病害发展的最适温度为32℃。可侵染蕉类各品种,其中以香蕉类受害最重,大蕉类次之,牙蕉类很少受害。

3.侵染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蕉树病斑上越冬。次年分生孢子及菌丝体产生的分生孢子由风雨或昆虫传播到青果上,萌发芽管侵入果皮内,并发展为菌丝体。初期在果皮内蔓延扩展很慢,到果实将近成熟,特别是成熟后,才迅速蔓延,形成病斑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辗转传播,不断进行重复侵染。成熟果实在贮运期间还可以通过接触传染。

4.发病条件

(1)气候。本病在多雨重雾和潮湿条件下发生最盛。果实的成熟度亦影响发病,幼果期虽已感病,但要在成熟前才开始表现症状,成熟果实在贮运期间温度为25~32℃时,发病最严重。

(2)品种。该病菌可侵染蕉类各品种,以香蕉受害最重,大蕉次之,龙牙蕉很少受害,果皮薄的一般比果皮厚的品种容易感病。果实的糖分含量同果皮的厚度一样,在决定感病性中起重要作用,含糖分较高的品种侵染至发病只需6~10d,而糖分较低的品种却需要15~20d;同时,果实含糖量与病斑大小和扩展期的长短相关,含糖分较高的品种能短期内产生较大的病斑。

5.防治方法

(1)喷药保护。结果初期开始喷药保护果实,每隔10~15d喷药一次,连喷3~4次。如遇雨季则隔7d左右喷一次,着重喷果实及附近叶片。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与农用高脂膜水乳剂200倍混合液、1∶0.35∶100波尔多液等。

(2)采果。果实成熟度75%~85%时采收最好,过熟时容易损伤和易感病,一般当地销售的可在成熟度达九成时采收,远地销售的应提前到成熟度为八成或七成时采收。采果应选择晴天,采果及贮运时要尽量避免损伤果实。

(3)药剂浸果。采果后用45%特克多悬浮剂450~600倍液浸果数秒至1min(浸没果实),捞出晾干,可控制贮运期间烂果。

(4)贮运库(室)消毒。用库房消毒剂或特克多烟熏剂熏蒸,或用硫磺熏蒸24h进行消毒。

(二)香蕉焦腐病

香蕉焦腐病是贮运期的常见病害。

1.症状

可危害香蕉果穗不同部位。

(1)指腐。多发生在催果库内,病菌从果指顶端的花瓣残留处侵入,并扩展蔓延,果实变黑色,果肉软化,发放出带有甜味的气体。

(2)主轴腐烂。病菌从主轴切口处侵入,病部初为水渍状,后变黑软腐。湿度高时,病部长满灰绿色菌丝体。

(3)果指断落。发病处自果轴及冠部延伸,果梗呈水渍状褐变,后变黑,造成果指断落,俗称“烧炮仗”。

2.病原

同柑橘黑色蒂腐病。

3.防治方法

可参考香蕉炭疽病。

(三)香蕉镰刀菌冠腐病

镰刀菌引起的香蕉冠腐病主要是采后病害,其重要性仅次于炭疽病。以薄膜袋包装的发病最为严重。香蕉北运也常发生,蕉农称“白霉病”。

1.症状

采后的香蕉密封包装,在25~30℃下贮藏7~10d,蕉梳切口处出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含大量大小分生孢子,造成轴腐,进而向果柄扩展,病部暗褐色,前缘水渍状,指果脱落;20~25d后果身发病,果皮爆裂,覆盖许多白色菌丝体及分生孢子,蕉肉僵死,不易催熟转黄。青果外软而中央胎座硬,食之有淀粉味感,一旦发病,扩展极为迅速。

2.病原

在广东,至少包括下述4种镰刀菌:半裸镰孢Fusarium semitectum Berk.et Rav.、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Sholdon、亚黏团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var.subgiutinans Wollenw. et Rienk.和双胞镰孢F.imerum Penzig。其中以半裸镰孢的致病性最强,但频率以串珠镰孢与亚黏团串珠镰孢最高。

半裸镰孢在PDA上气生菌丝絮状,初白色,后桃粉色,培养基反面浅桃红色,逐渐变为黄棕褐色。在石竹叶培养基上形成大、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宽镰刀形,生在分生孢子梗分枝的短瓶梗上,足细胞不明显,顶端较尖,少数孢子较直,梭形,无色,3膈膜,未见5膈膜的分生孢子(按Booth)描述。小分生孢子无色,单胞,近梭形、肾形,大小差异很大。厚壁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单生、间生或串生。

串球镰孢在PDA上生长迅速,气生菌丝体茸状,白色,表面粉状,培养基反面紫红色,分生孢子梗为简单的长瓶梗,侧生于气生菌丝上。小分生孢子串生,大量产生时呈粉状。在石竹叶培养基上大分生孢子镰刀形、梭形,宽度稍窄,顶细胞略弯,足细胞明显,3~5膈膜。小分生孢子无膈者多呈披针形或梭形,一端稍尖,少数椭圆形。1膈者多呈圆筒形,一端稍尖,少数镰刀形,无厚壁孢子。

亚黏团串珠镰孢与串珠镰孢的区别,主要在前者小分生孢子不串生而聚成团状。双胞镰孢的大分生孢子仅1膈膜,短胖,足细胞不显着。在PDA上气菌菌丝体毛绒状,初白色后橘黄色,培养基反面米黄色,有小分生孢子和厚壁孢子。

3.诊断要点

镰刀菌引起的冠腐病在病部产生大量白色棉絮状物,而通常轮枝菌产生的白霉状物很稀疏,红粉霉产生初为白色,后变为橙红色的粉状物;球黑孢霉产生灰绿色霉状物。由焦腐病菌或炭疽病菌引起的冠腐最终密生小黑粒,后者常常形成橙红色的粉状物或黏质粒。

4.侵染途径

蕉园内镰刀菌分布很广,有时可发现它们存在于衰败的花絮上。国外早有串珠镰孢危害指果引起心腐的报道,故此类病原菌几乎终年可在温暖的南方生存。采收时,附在健康的青蕉梳上,青蕉以薄膜袋密封包装,袋内湿度增加,病菌便自各种伤口侵入,发展并继续接触传病。按王壁生(1991)报道,上述4种镰刀菌不存在潜伏侵染;尽管田间,香蕉花器残体普遍带有串珠镰孢和亚黏团串珠镰孢,果端的果皮内或果皮上潜伏或沾染镰刀菌是可能的,但始终未在果肉组织中分离到镰孢菌。

5.发病条件

(1)各种机械伤是病菌侵入的前提,没有伤口,人工接种也不发病。香蕉从采收到成为商品,经过过秤、开梳、包装、入仓及运输,受到拖、碰、抛、切、压等,几乎不可避免的会留下大量伤口,受病菌侵染第三天便出现镰刀菌的白色菌丝体,第五天出现病斑,第十天便全果腐烂。而无伤蕉第五天尚无病斑,第十天果柄虽然亦腐烂,但果身完好无病。两者差别很大。

(2)高温高湿使病情迅速发展。薄膜密封包装,袋内湿度可达饱和;货车厢通风不良,温湿度明显增高,都会严重发病。

(3)青蕉若密封在薄膜袋内,因果实的呼吸作用,袋内二氧化碳浓度日益增高,甚至出现中毒,有利于镰刀菌的侵染危害。

6.防治方法

(1)减少贮运中损伤,逐步用纸袋代替竹箩装蕉,在采收、包装、运输中尽量减少损失。

(2)药剂防腐。①50%多菌灵、农用高脂膜水乳剂与水,接1∶5∶1000比例混合浸果,有明显防效。②0.1%扑海因与0.1%特克多的混合液采后浸果,用于防治薄膜袋包装的香蕉冠腐病,效果很好。

上一篇:香蕉生理病害 下一篇:菠萝小果褐腐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