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蔬保鲜手册

芒果炭疽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56页(2326字)

芒果炭疽病分布于华南、西南产区,是芒果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在熟果期发病迅速,危害很大,常造成贮运期芒果的严重损失。

1.症状

本病可引起叶斑、茎斑、花疫、果实糙皮、污斑和腐烂等症状。

(1)叶片。嫩叶感病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生黑褐色、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小斑,扩大后或多个小斑愈合形成大的枯死斑,由叶尖、叶缘向内扩展枯死,可占叶片的一半左右,使叶片皱缩扭曲。天气干燥时,病部焦枯易碎,常破裂散落形成穿孔。病叶常大量脱落,使枝条变为秃枝。成叶感病后多数形成近圆形至多角形、直径小于6mm的病斑,两面都产生黑褐色小点(病菌的分生孢子盘),还常杂生其他腐生菌和病菌。

(2)枝条。嫩叶上的病部扩展到嫩枝上,则形成黑褐色病斑。如扩大至围绕枝条一圈,则使病部以上的枝条枯死,表面生无数黑褐色小点。

(3)花序。花梗上病斑初期细小,褐色或黑褐色,逐渐扩大并愈合形成不定型大斑,使花朵受害而凋萎枯死,称为“花疫”。由于不同天气的影响,花疫可包括整个花序受害,或只少数花朵受害。发病重的不能结果,轻的可结一些小果。

(4)果实。幼果很易感病,果核未形成前感病产生小黑斑,扩展迅速,引致幼果部分或全部皱缩变黑而脱落。果核已形成的幼果感病后,病斑通常只有针头大,基本上不扩展,至果实将近成熟时才迅速扩展;但如天气潮湿,小斑也会迅速扩大并产生分生孢子。果实接近成熟时感病,产生形状不一、略凹陷、有裂痕的黑色病斑,多个病斑往往愈合连成大斑块,病部常深入到果肉内,使果实在园内或贮运中腐烂。果实接近成熟或成熟时,如有大量孢子从病枝或花序上冲淋到果实上,则果实表皮发生大量小斑而形成所谓“糙果(皮)”症或“污果(斑)”症。

2.病原

有性态为子囊菌亚核菌纲的围小丛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胶孢纲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rioides Pena.,在芒果果实上产生的一半都是无性态。芒果盘长孢菌Gloeosporium mangiferae P.Henn.为本种异名。病菌的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有1~2个油球。其明显的区别是前者的分生孢子盘上有褐色至黑色的刺状刚毛,后者的分生孢子盘上无刚毛。

3.侵染途径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次年经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4.发病条件

芒果嫩梢期、开花期和幼果期,如遇高温多雨和重雾,病害往往发生严重。品种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泰国象牙芒、云南象牙芒、湛江吕宋芒、白花芒、金钱芒、扁桃芒等都是抗病力较强的品种;印度2号、印度3号、鹰嘴芒等抗病力较弱。叶片老嫩程度不同,发病轻重亦有差异,嫩叶易病,特别是新梢抽出、叶片未转绿以前,容易受到侵染;叶片转绿以后,抗病力增强,不易受病,原有病斑也难于扩展。

5.防治方法

首先必须控制田间危害,单靠采后防腐、冷藏或热水处理难以获得高效。

(1)选择开花结果期雨水较少的地域种植,改进栽培管理;注意果园卫生,对病残枝叶集中烧毁。

(2)采前药剂防病。一般认为开花期自2/3的花开放起,喷布甲基托布津800倍和氧氯化铜800倍的混合液6~8次,每次间隔10~14d,效果较好,可兼防细菌角斑病。

(3)采后用52~55℃的苯莱特或多菌灵500mg/kg热液处理15min,能较好的防治贮运期炭疽病。1986年、1987年华南热作研究院与海南昌江县协作,进行常温运往广州的贮运试验,结果吕宋、青皮和秋芒等6个品种,1986年以聚乙烯薄膜袋包装,防效74%~100%,秋芒防效最高,经11d到达广州后,风味正常,无异味。

国外有的报道,采后不用热水处理,只浸在500mg/kg的苯莱特药液中1min,便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病果率由29%下降为5%。因国内试验效果并不总是良好,看来结果也是不稳定的。国外,芒果炭疽病的采后防腐主要也是应用含杀菌剂的热水处理。1986年,Spalding和Reeder报道,对芒果品种Tommy Atkins用200Gyγ射线+含抑霉唑(0.1%)的53℃热水处理3min,处理后放在13℃下16~17d,可同时防治炭疽病、焦腐病、蒂腐病。在南非,曾有用750Gy处理的报道,Spalding等认为750Gy将抑制果皮的色泽发展。

低温可暂时抑制病菌生长,推迟3~4d烂果,但芒果对低温反应敏感,不同品种反应有差异,仅仅冷藏,不易获得满意效果。

上一篇:菠萝黑腐病 下一篇:果蔬保鲜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