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急诊影像诊断手册》第20页(1513字)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于1967年由美国放射学家Margulis首先提出。在国内有学者译为介入放射学,也有学者译为手术放射学、干涉性放射学等。目前介入放射学这一名称,已被大多数学者所公认。介入放射学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①应用放射诊断学的器械、技术和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②应用放射诊断学技术作为导向穿刺的手段,取得组织学(包括病理组织学)、细胞学、细菌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资料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诊断,它在相当程度上替代了手术探查和活检,但又不同于不用放射诊断技术导向的穿刺活检。

介入放射学是近20多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于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涉及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尤其对以往认为失去治疗机会及一些外科治疗危险性大、并发症多,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难治之症,开拓了新的治疗途径。它具有简便安全、快速有效、损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这一门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医学界所广泛重视且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介入放射学在国外始于60年代,大多在Seldinger穿刺插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国内开展较晚,70年代初开始应用,并逐渐发展,并把介入放射学分为血管性介入放射技术和非血管性介入放射技术两大类。血管性介入放射技术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房间隔切开、心脏直流电消融术、溶栓治疗、控制出血、非手术性关闭动脉导管未闭、血管畸形和动静脉瘘、动脉瘤的栓塞治疗、肿瘤血管的栓塞与药物灌注等。非血管性介入放射技术包括:①经皮穿刺活检,主要用于肿块和淋巴结的活检以取得其确切的病理结果。②经皮穿刺引流和抽吸术,包括CT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抽吸术、各部位脓肿和囊肿的引流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和胆管内支撑引流术等。总之,凡在应用影像诊断仪器,在其导向定位的指导下所进行的经皮导管治疗技术,以及经皮穿刺或插管后造影进行诊断的技术都应属于介入放射学的范畴。

介入放射学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放射科医师直接参与对病人的诊断和技术操作。改变了以往仅仅阅片、写报告的局面,亲自动手经皮插管选择性血管造影、肿瘤血管栓塞、药物治疗、穿刺活检等新技术。这不仅要求从管理上改变传统的体制,以适应介入放射学发展的规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立介入病房、介入门诊或设立联合病房等。同时我们放射科的工作人员也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努力充实和提高自己,在具备系统的医学影像诊断知识的基础上,尽快熟悉介入放射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其操作技术。还要有常用药物知识以及处理术中意外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能力。

开展介入诊疗项目与所具备的器械设备的规模及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医院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开展介入工作,配有电视透视装置的X线机是开展介入放射工作的基本设备,随着介入工作的深入,不仅要具备X线电视系统,还必须配备快速换片机、高压注射器、快速洗片机等DSA辅助装置。现在超声检查和CT的广泛应用也为介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他需配备穿刺针、各类导管以及注射器、止血弯钳、器械台等必需设备。介入放射学在急诊中的应用,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在急诊医学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急诊病人的诊治开拓了新的途径,使得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手术操作困难、效果不佳的诊治措施转变为较安全、并发症少、操作简单而有效的新的诊疗方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