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结核感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急诊影像诊断手册》第128页(1491字)

颅内结核感染发病率日渐减少,多为儿童或青年,一般由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经血液传播扩散所致,可为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瘤或脑内结核性脓肿,以结核性脑膜炎为常见。病理上为弥漫性脑膜炎症反应和广泛分布的白色结核结节,以脑底部为甚。临床症状严重,常缓慢起病,逐渐出现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及颅内高压症状,甚至昏迷。而结核瘤则症状多较轻,多为头痛、感觉异常、癫痫等。结核性脑膜炎经及时治疗,脓液吸收后常致脑膜增厚粘连,引起交通性脑积水,常有临床后遗症。脑内结核性脓肿的临床表现与一般脑脓肿相仿。

【X线检查】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的X线摄片常无阳性发现,一般在慢性期病人中可见鞍区或后颅窝等处斑点状、斑片状及弧形钙化影,大小不一。结核瘤中的部分病人可发现钙化影,常为结节分叶状、环形或壳形等,形态可不规则,大小不等,此外均可有颅内高压的表现。

【CT与MRI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变以脑底部为明显,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CT平扫时呈低密度或略高于水,特别是鞍上池和侧裂池不对称增大和密度增高,并可见不规则钙化影,CT值一般高于100Hu。增强后常见为鞍上池、侧裂池或其他受累的蛛网膜下腔边缘显着强化。病变周围的脑实质可受累发生脑软化,CT上表现为片状低密度病灶,发生交通性脑积水时则可见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增宽。在MRI的T1加权像上见受累蛛网膜下腔呈低或中等信号强度改变,一般高于脑脊液,以基底池、鞍上池等为明显,T2加权像上呈明显高信号,可高于脑脊液,造影后明显强化,形态与CT所见相仿。脑软化灶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颅内结核瘤较少见,CT平扫时可为等密度、高密度或混合密度,当有干酪样坏死时,也可见低密度表现,发生钙化时呈明显高密度,呈点状、小片状或条状。增强后常见环状、结节状或不规则强化,少数也可不强化,有人提出“靶样征”是结核瘤的典型表现,就是中心有高密度的钙化或增强灶,周围环形强化包绕。病灶周围脑组织可有轻度脑水肿,呈低密度,可引起占位改变,但常无中线移位。在MRI上,T1加权像上病灶呈低信号或略低信号,周围包膜可呈等或略高信号,病灶周围水肿在T1加权像上呈片状低信号。T2加权像上一般呈低、等、高混合信号改变,包膜多信号较低,坏死灶及周围水肿灶则多为明显高信号,少量钙化灶MRI上不能显示,多量的钙化灶可呈斑驳的低信号,增强后MRI可见不规则强化表现。

【血管造影与DSA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造影时常无明显异常发现,仅有的细小血管痉挛征象有时难以确认其价值。结核瘤血管造影时一般呈少血管表现,常有周围血管推移征象,但无异常肿瘤血管显影及肿瘤染色等。

【鉴别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与其他病因所致的脑膜炎的主要区别在于临床表现不同,CT和MRI上病灶以脑底部蛛网膜下腔为主及易发生钙化的特点有助区别,但也可无明显影像学特异征象可资鉴别。结核瘤在临床上较少见,且表现常不典型,易误诊为肿瘤性病变,发现病灶钙化时要注意想到结核瘤的可能,结核性脑脓肿既少见,又与一般脓肿无明显差异,鉴别困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