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气荚膜梭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厌氧菌检验手册》第270页(1299字)

1.主要生物学特征 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约为0.6~2.4×1.3~1.9μm,无鞭毛,不运动直杆菌,端圆钝,单生或成对。有芽孢,芽孢大,卵圆,中生或亚端生,孢囊膨大,没有外生孢子。但一般培养很少看到芽孢,在培养基中加入甲基黄嘌呤明显增加芽孢的生成量。

血平板上菌落直径通常为2~5mm,圆形,边缘整齐,圆顶形,灰色到灰黄色,有光泽,半透明。即使在同一培养物中,也可见裂叶状边缘的粗糙小菌落或丝状边缘,不规则表面扁平菌落。由于血的种类和型别不同,可出现a、β及θ三种溶血。

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rns)根据它产生的主要致死毒素可分成5个型,即A、B、C、D、E,其中A、D、E型最适生长温度是45℃,B型和C型在37℃和45℃时同样生长好。多数菌株的生长温度范围是20~50℃,有的菌株在6℃时也能生长一段时间。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存在时可刺激生长,而且不被20%胆汁存在所抑制。pH5.5~8.0利于生长。NaCl浓度在2%以下时不抑制生长,而6.5%NaCl可明显抑制生长。液体培养基培养物为均匀混浊状,偶尔有粘稠的沉淀,1周后pH4.8~5.6。

多数菌株发酵蔗糖并产生卵磷脂酶,但个别菌株可能为阴性反应。个别菌株可发酵甘油、菊糖和山梨糖,产氨。有些菌株产生甲基甲醇和H2S。水解尿酸,还原中性红,多数菌株还原刃天青。PYG肉汤中生长产生乙酸、丁酸和乳酸,有时可测到少量丙酸、甲酸琥珀酸及大量的H2

菌细胞壁含LL-DAP,细胞壁内可能有糖的残基,包括半乳糖、葡萄糖和李糖,但不同菌株或不同型的细胞壁并不都具有这三种糖。大约75%菌株有荚膜,主要成分是多糖,荚膜多糖成分也因菌株而异。

2.致病性、生态和防治 本菌能产生α、β、ε、至μ的12种外毒素,这些毒素与溶血、动物致死、侵袭等致病作用有关。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A型和C型,A型主要引起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而C型引起坏死性肠炎。大约80%的气性坏疽是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此外还可引起菌血症及其他的混合感染(尤其是腹膜炎及腰部软组织感染)。

A型产气荚膜梭菌是土壤及肠道菌群成员,而B、C、D及E型菌可能是动物专性栖生菌,偶尔在人体内发现。产生荚膜梭菌主要可以从土壤、海洋沉积物、衣物、生奶、奶酪、包装不合格的肉食及野味等中分离。在人体中除了口腔外,子宫颈、阴道、尿道、消化道及1/5人还可从前肘窝皮肤分离到此菌。

本菌对青霉素G敏感,对氯霉素、氯林可霉素、甲硝哒唑有一定敏感性。从粪分离到大量抗四环素菌株,并已知对氯林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的抗性,以及对四环素的抗性是由耐药质粒产生并转移的。不少菌株对萘啶酮酸敏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