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普及出版社《实用按摩手册》第106页(5877字)
颈椎病系因颈部脊椎和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征候群。故又称“颈椎综合征”。轻者头、颈、肩臂疼痛麻木;重者可致瘫痪。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根据其病变部位及其受累组织的不同,可分为六种病型,即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和混合型。
1.颈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颈项疼病,活动时加剧,并可累及头部、肩背部。不能持久的低头工作,如看书、写作等。多因睡眠时头颈部的位置不当、受寒或体力活动时颈部突然扭转等而诱发。
(检查)可见病员头偏向一侧,项肌紧张,压痛明显,压痛点多在肌腱附着点、筋膜、韧带以及颈椎棘突等处。颈部活动受限。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线变浅、变直或反弓。项韧带钙化。颈椎后关节呈“双边”、“双突”征,相邻钩椎关节间隙不等宽和两侧钩椎关节不对称等表现。椎间孔压缩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诊断要点〕
(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2)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线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具有“双边”、“双突”、“切凹”、“增生”。
〔治法〕
(1)取穴:风池、风府、肩井、缺盆、天宗等穴。
(2)手法:按、揉、、拿、摇、弹拨、拍打法。
(3)操作:
①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背后,以双手拇指腹侧面按住患者双侧风池穴,其余手指挟住患者后头部,以拇指按揉约1分钟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度。
②体位同上。医者用拿法施术于项肌及肩部肌肉处,从上至下,两手交替,约3分钟左右。再用法在颈肩背部治疗,约3分钟。
③体位同上。医者用拿法和按法分别提拿肩井,点按缺盆及天宗,每穴各操作1分钟。然后用拇指尖弹拨项韧带,从上至下,反复弹拨3-5次。
④体位同上。医者站于患者侧面,以左侧为例,左手扶住患者下腭,右手扶住患者头枕部,令患者放松,作旋转摇法,趁患者不备时,左手向左拉,右手右推,使患者颈部向左侧旋转约30°,此时常可听到颈部有“叭嗒”的响声,但有时也会听不到这种声音。右侧摇法,方法同上,方向相反。
⑤体位同上。医者用拍打法施术于颈背部。反复数遍。
〔注意事项〕
以上治疗手法,可作为治疗颈椎病的常规手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2.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颈肩背疼痛,并向上肢放射或向枕部放射,伴有串麻感。颈部活动时症状加剧。有的病员可伴头晕、头沉,颈部痠困、发僵以及背部有重物压迫感。
检查可见颈部活动障碍,头颈部偏歪,颈部发直,肌肉痉挛。大都可找到一些明显的压痛点。如颈椎棘突、横突及锁骨上窝等,但其中最有诊断意义者乃相应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压颈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相应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过敏或减弱。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肌力减弱。
下列体征可作为定位的参考:
颈3~4椎间隙以上:颈部痛、后枕部痛、枕大神经压痛、枕部感觉碍障。
颈4~5推间隙:刺激颈5神经根,颈部痛,经肩顶至上臂之外侧和前臂桡侧至腕部有放射性疼痛及麻木。
颈5~6椎间隙:刺激颈6神经根,沿上述路线疼痛和麻木并放射至拇指和食指。刺激颈,神经根,前臂桡侧及拇指有感觉障碍,肱二头肌肌力减弱,该肌腱反射有改变。肩胛内上缘有压痛。颈5~6棘突常有压痛。
颈6~7椎间隙:刺激颈7神经根,麻、痛症状沿上述路线至食指及中指。肱三头肌肌力减弱,该肌腱反射迟钝,桡骨骨膜反射减退。偶有伸腕及伸指肌力减弱者。肩胛内缘中部压痛。
颈7胸1椎间隙:属颈8神经根,麻、痛沿上臂内侧和前臂尺侧至环指和小指。无腱反射障碍。手部小肌肉可以力弱。肩胛内下缘有压痛。
X线片所见:正位可见有颈椎侧弯,钩椎关节不对称、增生、棘突侧偏,椎间隙狭窄等,侧位有颈椎生理曲线改变。如生理前突减少,消失或呈反弓。项韧带钙化。斜位可见钩椎关节骨刺突向椎间孔,椎间孔变小。
〔诊断要点〕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
(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5)临床表现与X线片上的异常所见的在节段上相一致。
〔治法〕
(1)取穴:风池、肩井、缺盆、天宗、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极泉、小海、内关。
(2)手法:按、揉、拿、、弹拨、摇、拔伸、拍打。
(3)操作:
①一般治疗,可按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手法进行操作。伴有一侧或双侧上肢疼痛、麻木者,可加以下手法进行治疗。
②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侧,先按揉上肢,从上而下,反复3次。然后点按极泉、小海、内关穴。以患者有“放电感”向手指尖放射为宜。
③体位同上。医者一手与患手相握,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作上肢的旋转运动,幅度由小到大,顺逆各操作5-10次。然后再拔伸手指,各拔伸1次。
④体位同上。医者用拇指尖点按合谷、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穴。
⑤体位同上。医者用拍打法,施术于肩臂部,反复拍打数遍。
3.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颈肩部或枕部疼痛,并伴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耳鸣、耳聋。视力减弱或有复视,有的可出现猝倒。四肢麻木,持物落地,头颈部活动时,上述症状加剧。
检查可见颈部肌肉紧张,活动受限,颈枕部、项韧带及棘突有明显压痛。旋颈试验阳性。
X线片,正位可见椎体钩椎关节侧方有骨赘、斜位除可见到有钩椎关节增生以外,尚可见到椎间孔变小。侧位可见椎间隙狭窄。椎体滑移,后关节位移,椎间孔改变以及项韧带钙化等。
〔诊断要点〕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确诊本病,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
(5)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仅有参考价值。
〔治法〕
(1)取穴:风池、肩井、缺盆、百会、太阳、攒竹、四白、医风等穴。
(2)手法:按、揉、、摇、拿、叩击、推、拍打。
(3)操作:
①一般手法治疗,可按颈型颈椎病的手法进行治疗。伴有猝倒、眩晕等症状者,可加下列手法。
②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顶后,先用双手拇指指腹“开天门”,即从印堂穴抹至百会穴处,再按揉百会穴1分钟。反复3次。
③体位同上。医者用双手拇指指腹分推“坎宫”,即从印堂穴分推至双侧太阳穴处,再按揉太阳穴1分钟。反复3次。
④体位同上。医者用双手食指和中指,分别按揉攒竹、四白、风池、医风穴,每穴按揉约1分钟左右。
⑤体位同上。医者用双手尺侧手指和手指尖,轻轻叩击头顶部、额部及面部。反复操作数遍。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颈后部或枕部疼痛。头痛或偏头痛、头沉、头昏。眼球胀痛、怕光、流泪,视物模糊,眼睑无力,甚至眼球下陷,眼睑下垂,眼目干涩,瞳孔缩小。心跳加快、心律紊乱,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肢体发凉、发绀、疼痛。多汗或少汗,恶心、失眠、多梦等症状。
〔诊断要点〕
(1)头晕、眼花、耳鸣、手麻木、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2)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
(3)椎动脉造影阴性。
〔治法〕
(1)取穴:风池、肩井、缺盆、太阳、医风、内关、神门、攒竹、四白、阳白等穴。
(2)手法:按、揉、推、拿、、摇、拍打、叩击等手法。
(3)操作:
①一般治疗,可按颈型颈椎病的手法进行操作。
②伴有手麻木者,可参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
③伴有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者,可参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
5.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本型颈椎病临床上较少见。脊髓受压者,可出现上肢或下肢,一侧或两侧的麻木、痠软无力、颈颤臂抖,甚至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全痉挛性瘫痪,如活动不便、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以至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等感觉或运动障碍。
〔诊断要点〕
(1)临床上有脊髓受压表现。分为中央及周围两型。中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周围型症状先从下肢开始,又分轻、中、重三度。
(2)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多有骨质增生,椎管矢状径出现狭窄。
(3)个别鉴别诊断困难者,可作脊髓造影检查。
(4)有条件者,可作CT扫描检查。
〔治法〕
(1)取穴:风池、风府、肩井、缺盆、曲池、外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穴。
(2)手法:按、揉、点、、摇、拍打、拿等手法。
(3)操作:
①一般治疗,可参照颈型颈椎病的手法进行治疗。
②伴有上下肢麻木,痠软无力等症状者,以点穴疗法为主进行治疗。上肢以取曲池、外关、肩髃、臂臑等穴为主;下肢以取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为主。
6.混合型颈椎病
在临床上,以上各型很少单独出现,最为常见的是同时存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各种症状,即为混合型颈椎病。其临床表现及治法,可参照以上各型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