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防治手册

禽痘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禽病防治手册》第138页(1353字)

病因

禽痘(Fowl Pox,简称FP)也称禽白喉或口疮,病原为禽痘病毒,这是一种属于痘病毒科的大型DNA病毒。禽痘病毒之间存在着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的区别,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关系,据此,可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出不同的毒株。

传播

病毒可机械性地通过伤口进入皮肤而感染,蚊子为机械性传播媒介,并可保持传染力达数周。野鸟可是传染源,存在于脱落的皮肤上皮内的病毒可在环境中存活数月,并能以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及皮肤感染易感禽。

易感动物

、火鸡、鸽、金丝雀、鹦鹉和其他多种野鸟易感,鹌鹑也可发生严重感染。

症状

根据病毒的毒力、禽群的易感性及饲养管理状况,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只有在出现明显的皮肤病变之后,禽群中才可能有一些疾病的征兆。疾病传播缓慢。本病以皮肤型或称干燥型占优势,病禽在冠、肉髯、眼睑及全身无毛皮肤出现痘样病变,表现为食欲下降,增重缓慢及产蛋率下降。湿润型或称白喉型则是在口腔、食道或气管粘膜出现溃疡或白喉状黄色病变,并可能会导致病禽呼吸困难,某些病禽的鼻腔和眼可见分泌物。鸡和火鸡的死亡率较低,但有时可高达40%。鸽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与鸡相似。

病理变化

皮肤型:在头、肛门周围、脚或腿的无毛处可见丘疹、脓疮和痂皮等皮肤病变,此病变是局灶性表皮和其下层的毛囊上皮增生形成结节所致。

白喉型:在粘膜上的白喉状病变表现为隆起的浅黄色斑块。这些斑块可见于口腔内,也可见于鼻腔、眼睑、咽喉和气管粘膜。白喉型病变常伴随着皮肤病变,此即称为混合型。但有些禽可能只表现为其中的一种。

诊断

根据典型的皮肤和粘膜病变不难做出诊断,进一步确诊可进行病毒分离或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以检查包涵体的存在。也可将磨碎的皮肤病料接种于划破的易感禽皮肤或拔出羽毛的毛囊内进行复制,5~6天后即可出现典型的痘病变。白喉型病鸡所表现的呼吸道症状,则需与传染性喉气管炎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无有效治疗方法。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可溶性多维添加剂(如宝矿维)及广谱抗生素,可减少应激、改善营养状况,并对预防恶化的继发性细菌感染是适宜的。

预防

采用弱毒疫苗免疫接种可预防本病。鸡和火鸡常用禽痘弱毒疫苗免疫接种,鸽则采用鸽痘疫苗免疫接种。发病时可采用疫苗对禽群中未受感染的禽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可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