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防治手册

鸭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禽病防治手册》第163页(1158字)

病原

鸭瘟(Duck Plague,简称DP)也称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 Enteritis),其病原为鸭瘟病毒(DPV),属于一种疱疹病毒。所有鸭瘟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相似,但它们之间存在毒力上的差异。

传播

通过与病鸭直接接触感染,也可经与病禽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环境及物品间接接触而感染。本病传播迅速。康复鸭可保持带毒达数年之久。

易感动物

鸭、鹅和天鹅对本病易感,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鸭都可感染。现在本病呈世界范围内流行。

症状

急性死亡病例无明显症状。一般表现体温升高(43℃以上)、畏光、食欲丧失、腹泻、口渴、衰弱、精神沉郁、喙发绀、运动失调,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俗称“大头瘟”。出现症状后随即发生死亡,死亡率介于5%~100%之间。暴发性鸭瘟一周内便可平息。种鸭表现为突然的、明显的和持续的产蛋率下降(达25%~40%)。

病理变化

病鸭可见全身皮肤弥散性出血、可视粘膜出血、结膜炎、气管炎、窦炎、重度出血性卡他性肠炎,在食道和泄殖腔粘膜上有痂样坏死斑。在肝脏、胃肠道、心脏、胰脏、心包和卵巢可能会有出血斑点,肝脏、脾脏等实质性器官有小的坏死灶。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典型症状和病变、突然死亡及高的死亡率可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荧光抗体试验及用急性期或恢复期血清做血清中和试验可用于诊断本病。将病料接种易感小鸭是最敏感的诊断方法。应注意与鸭病毒性肝炎、鸭疫巴氏杆菌病、坏死性和出血性肠炎等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无有效治疗方法。

预防

防止家养水禽与野生水禽接触,采取严格的卫生和检疫措施,不从疫区引进种鸭、鸭苗和种蛋。对易感鸭群采用弱毒疫苗免疫接种,可有效预防本病。发病时,严格封锁、隔离和消毒,淘汰或捕杀病鸭,被污染的场所和用具应进行彻底的消毒。对未发病鸭群采用弱毒疫苗紧急预防接种,可减少损失。

上一篇:包涵体肝炎 下一篇:禽病防治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