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大家都来说:请看,我没有龋齿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口腔卫生保健手册》第174页(3365字)

长椅 电视/舒适解决不了的烦恼/临床专家先提预防

看得出来,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设计相当为病员着想。门诊各科前的候诊厅里都摆着供几十人坐的软革长椅,并特意配备了电视机,使病人在冗长的候诊中减少些烦恼。

不可谓不周到——细致、宽敞、舒适。

然而,对就诊者来说,最主要的是能够快点挂上号、看上病,而软椅和电视对此却无能为力。小学生补一个龋齿得第一次来消炎,第二次来上药,第三次才能补上这个疼得要死的洞。满口有几个、十几个坏牙的成年人,就不知要往返多少趟了。更不知有多少人经不起折腾,干脆放弃治疗。

望着黑压压的候诊病人,50多岁的牙体牙髓科主任王嘉德教授叹息着:我从毕业起就抱定一个宗旨,为病人多看牙,治好牙,可我们医生干到死充其量又能治多少病人呢?

向她请教如何缓解牙病医患之间的这对矛盾?她竟非常干脆地回答:“必须是预防!只有预防,才能减轻临床的压力!”

就这样,临床口腔专家王嘉德教授把我径直带到科研楼里的全国牙病防治指导办公室,这里又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预防牙医学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中心副主任卞金有教授和预防保健专家王鸿颖教授的谈话,把我们从世纪之末又拉回到本世纪之初。

科罗拉多棕色染色/30年秘密始揭/第一个饮水加氟小城

1901年,刚刚从宾夕法尼亚牙科学校毕业的青年医生麦克,在他开业的科罗拉多地区发现当地土着人牙齿上有棕黄色染色,他立志要揭开科罗拉多棕色染色的秘密。第一个突破是在1909年,麦克和布莱克发现了某种物质造成的两个方面,它既给牙齿造成有碍观瞻的棕黄色斑釉,可这种物质有抗龋病能力。麦克继续与化学家合作,终于在1931年报告确认,高浓度的氟是造成牙釉质染色的原因。

其实早在1870年,德国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氟化物有保护牙齿的功能,可惜未能被学术界承认。麦克的报告引发了关于氟的利与弊的一系列研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牙科卫生处负责人迪恩从1931年起着手调查。他与化学家合作在1936年研制出测定水氟浓度的仪器和方法,到1944年他正式提出,饮水中含氟量在一定水平,既不会造成氟中毒,又足以产生防龋作用。1945年,密执安州的格兰德拉匹兹(译音)市政府经过投票,开始在该城公共饮水中投氟,这座小城由于这个世界第一而被载入史册。饮水投氟的效果究竟如何呢?迪恩为该城制订了15年研究规划,但在11年后他就发表了惊人的报告:当地出生的儿童龋患率下降了60%!

氟化水源作为一种安全、便宜、有效的措施被推广开来。因为每人每年只需花20~40美分,相当于一根棒棒糖的钱,而美国每年就可节约牙病治疗费3亿美元。最大的优越性在于,不论儿童和成年,只要通过饮水进食就可自动地无察觉地获得防龋效益。

依据氟与龋之间的因果关系,1969年第22届世界卫生大会决议,推荐氟化水源和其它氟化物方法的应用。此后在1975、1978、1983、1989年世界卫生大会上,都重申支持用氟预防龋齿的方法。

根据国际牙科联盟1990年的统计,世界上有24个国家采用人工加氟,覆盖人口达2.85亿人,龋患率下降达50%。

那么除了饮水加氟之外,还有哪些有效的防龋措施呢?

姑娘嫁人时才学刷牙/大观园里捧钵漱口

牙病也会使人痛不俗生。山西有位姑娘曾给卞金有教授写来过3封信,因为严重的牙周病使她“笑口难开”,她说再治不好就不想活了。

牙齿保健在古代的中国,大概也就是《红楼梦》里贾府那样的大户人家,在用过膳后由丫环仆人端着杯钵漱漱口而已。而几千年来广大的农村是什么状况呢?小说《人生》里描写的农村姑娘为了赢得在城里念过书的未婚夫的爱情,买了牙刷牙膏学着每天刷牙……

洁白整齐的牙齿,既是一种美容,也是一种健康,更是一种文明。

20岁的农村姑娘出嫁前想学刷牙,体现着对美和文明最朴素、最本质的追求。

调查表明,中国口腔保健预防的重点人群,是儿童,是农村人口。

早在30年代,周大城医生在沈阳进行了我国第一个“农村学童龋病调查”;40年代北京郑麟蕃教授又开展了学生口腔健康状况的调查;50年代我国大城市中开展了口腔预防保健的群防群治;1965年起,我国正式在广州市、东莞市开始了投氟防龋的公共预防试点,“文革”中试点停顿,出现儿童患龋率的回升;1988年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正式成立;从1989年起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爱牙日”;1992年卫生部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出“2000年我国口腔卫生保健规划目标”,规定了在贫困、温饱、富裕、小康四种地区的具体目标;卫生部专门在山西召开农村口腔保健试点现场会,并把山西运城、浙江武义、黑江省林口县和东县、内蒙古哲里木盟等典型推向全国,口腔保健的健康教育已初见成效。据卞金有教授介绍,通过问卷调查,城市儿童的口腔保健行为和知识均有明显的改变和增加。

从专家学者到基层防保人员,从党政机构到社会的各部门,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协同奋斗,口腔预防保健在我国终于开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方式。

很简单的坚持就能减少一半龋齿/别因牙石口臭再遭人讥笑

记住这样几点并付诸行动,可使您和您的孩子在60岁以后还能保有一口好牙:

每日早晚至少各刷一次牙;

一定要选用磨毛保健牙刷和含氟牙膏;

少吃糖,每吃一次糖就是一次酸腐蚀,进完甜食后要清洗口腔;

小学生早做“窝沟封闭”以预防龋齿。

这几点都是易懂易做的,想一想龋齿带给我们的疼痛,您就会有动力自己去做,并督促孩子去做。

1988年美国牙科研究院对全美100所中小学的5一17岁在校生进行检查,结果无龋齿率从70年代的28%上升到49.9%,也就是说,有一半儿童无龋齿。同时,有龋齿的那一部分儿童的患病程度也大大减轻。

40年的预防保健工程终于大放光彩,美国人以此为自豪,在1988年6月美国各大报纸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标题:“妈妈,您看,我没有龋洞!”

多么富于人情味,又是多么实际的一个口号!正如王鸿颖教授所说:如果这一代儿童学会有效的口腔保健,这将是我国文明的一次革命。

世界卫生组织一位口腔学专家在我国访问时曾用了一句这样的开场白:我喜欢每一位中国人的微笑,这使我可以看到他们漂亮的牙齿。

让我们都敢于张开嘴,露出排列整齐,洁白漂亮的牙齿,大声地说:

“请看,我没有龋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