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学生应读古诗词入境与赏析》第52页(1225字)
【原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1)。四面边声连角起(2)。千嶂里(3),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原诗作者】:范仲淹
【导读入境】:
范仲淹生活在宋仁宗时代,西夏常从西北方向侵犯中原。他曾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多年负责抵御西夏,西夏不敢来犯,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时已深秋,这是塞下之秋啊:西风紧,北雁南飞,直至衡阳,全无留意。大雁尚且如此,人又当如何?此时边声四起:羌笛声、马声、风声,连同军营的号角声,几分凄凉,也有几分悲壮!耳闻四起的边声,远望重峦叠嶂,在夕阳的残照下,在烟雾缭绕中,这座孤城紧紧闭锁着,戒备着,以应付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紧急形势。
风景如此之“异”,怎能不诱发将军和士兵的思归之情呢?喝下一杯浊酒,更加思念远离万里的家乡。但功业未就,敌军没有击溃,边境还不安宁,怎能回去呢?“举杯浇愁愁更愁”,听着悠悠的羌笛,俯视满地的浓霜,久久不能入睡。因忧国思乡,将军为之发白,征夫为之落泪。
【赏析】:
词人以自己亲身的体验,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边塞的景象与生活,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词的上阕写边塞景象,一个“异”字,极为概括,引出塞外秋景的描述。接着描绘了以“孤城闭”为中心的黄昏边塞图:在四起的边声里,在重峦叠嶂中,紧锁着一座孤城。更以长烟落日衬托,气氛悲凉。下阕转入抒情,“家万里”与“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一杯浊酒怎能浇万里思归之愁呢?但功业未就,敌军未溃,边境不宁,怎能回去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此时便作“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壮语自勉和激励将士。人“归无计”与雁“无留意”两相对照,烘托出将军征夫的壮烈襟怀。这就写出了白发将军与远征战士一面思念家乡一面坚持抗敌的复杂心理。结尾之句进一步写这种矛盾,一幅“人不寐”的图景,是因为思乡?还是因为边功未立?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吧!读了之后,正如彭孙通《金粟词话》中所说,使人感到“苍茫悲壮,慷慨生哀”。
细心品味,这首词的情调与盛唐昂扬奋发的边塞诗显然不同。一是所处的时代不同,再有就是诗与词两种文学样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诗言志”,而“词为艳科”。而范词却有了新的突破。在词史上开了边塞词的先声,成为宋代豪放词的早期作品,对宋词词风的转变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
【思考题】:
体会一下这首词与前面举出的边塞诗在基调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