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养鳗方法的比较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科学普及出版社《淡水养实用技术手册》第324页(2039字)

从鳗苗养成商品鳗,一般分四个阶段:

(1)白仔鳗苗 鱼体透明,细线状,又叫鳗线、透明鳗、玻璃鳗,体长5.5-6厘米,每公斤在5500-7500尾,个体重为0.123-0.2克之间。

(2)黑仔鳗苗 随水温上升,白仔鳗苗接近河口或进入淡水水域,或经移养鳗池人工投饵后,鳗苗摄饵发育,体表黑色素逐步堆积显示黑色,叫黑仔鳗苗。在养殖学上以规格来区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国作为商品出口的黑仔鳗苗规格为每公斤300-2000尾,平均体重为0.33-5克。

(3)鳗种 黑仔鳗苗经不断筛选分养,进一步养成5-50克的小鳗,作为养殖成鳗的种苗,都称鳗种,每公斤20-200尾。当年养不成商品鳗,留作翌年继续饲养成种鳗的叫二龄鳗种,也叫“陈子”,这种二龄鳗种生长速度比较慢,养殖周期长,成本高。一般习惯使用“新仔”鳗种。

农牧渔业部水产局于1986年8月,在汕头市召开的全国鳗苗会议上研究确定的规格为:白子鳗苗为6000尾以上/公斤;黑子鳗苗为1001-6000尾/公斤;鳗种为1000尾/公斤以内;成鳗为10尾以内。

(4)成鳗 鳗种养到尾重150-250克,即每公斤4-6尾时是国外市场最适销的商品鳗规格。规格超过4尾时,价格下跌10-20%,小于6尾的不作商品上市。一般从白仔鳗苗到成鳗的饲养时间看饲养方式决定,最短的8-10个月,最长的二周年,止水式养鳗大约一年半左右时间可以全部让放养的白仔鳗苗达到商品出口规格。

归纳国内外养鳗方式,主要对水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分以下几种:

(1)止水式养鳗法 分室外和室内两种,室外叫露天止水式。即建土池静水养鳗,是国内外普及的方式,原理是依靠和培养池水中的浮游植物,如微囊藻等藻类营光合作用,使池水中氧气丰富,必要时经常增加新水,调节水质,并辅以用水车式增氧机搅水增氧,以促进鳗鱼摄饵旺盛,及早消化吸收,提高饵料利用效率,达到加快成长的目的。这种养殖方式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投资小,生产费用低,能源省。缺点是池水受自然温度变化而不能长期保持最适温度,鳗鱼生长期短,不能终年养殖;水质调节管理难,藻类培养不易,故单位面积产量低,一般每亩成鳗产量为1-2吨。室内止水式是在鳗池上搭建大棚,保持一定温度,能延长生长时间,单产高达8-12吨/亩。江浙两省均采用此法。

(2)深水式养鳗法 这种方法因养鳗池不断补给交换新水,水质长期处于清新、鲜活状态,为鳗鱼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摄食饵料和代谢活动,因此饵料利用率高、生长快,单位面积产量比止水式养鳗高几倍,一般每亩年产量可达10吨以上。但设备投资大、能源消耗多、成本高,如能充分利用江河、水库有自然落差的水资源,则可大大的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经济效益可成倍提高。自然流水还受温度的限制,生长周期短,为了延长养殖期,有工厂废热水,温泉地热的地区、可以推行温流水养鳗,生产结果和经济效益常随温水补给的程度、喂饲饵料的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定。

(3)循环过滤式养鳗 在水源特别是温水水源困难的场所,为了节约能源和水资源,有些采用流水或温流水养鳗的单位,专建了水质过滤设备,将从鳗池排出的废热水,用专用水泵打入过滤池沉淀槽,经砂石滤层式塑料丝等滤材时,孳生在滤层上的嫌气细菌,将水中残饵和鱼体排泄物进行分解,沉淀物定期从排水口中清扫掉;经净化处理的水,用增氧机或其他机械搅水增氧,再用水泵或经管道排放到养鳗池中、温水得到反复使用。循环过滤式的养鳗池水,因经常处于净化状态而不受污染,成鳗产量可达到每亩20-30吨。由于过滤池等水处理设备结构复杂,投资大,机械化和自动化要求高,在施工时慎密计划。

(4)海水养鳗法 鳗鱼对盐度的适应性很强。沿海低盐度地区,可挖土池或建水泥池用低盐度水养鳗,有利于就地捕苗养殖,成本低。适宜的盐水还可预防鳗病的发病,对提高成活有一定的效果。

以上介绍的四种养鳗方法,各有利弊,可因地制宜,择优选用。比较合理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温流水法和止水池养殖法相结合,即从充分利用和节约能源为出发点,在室内采用温流水法把白子鳗苗养成苗种,再移到室外止水池内养成成鳗,当年没有养到商品鳗的小鳗种,在冬季再移放室内加温养殖,争取以最短的周期,最省的成本,在单位面积内,能养成最高产量的商品鳗,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