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繁殖技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科学普及出版社《淡水养实用技术手册》第367页(1598字)

养殖泥鳅的苗种来源难于在天然或养殖水面捕获,一般要用人工的方法获得,目前常用的是自然产卵繁殖和人工催产繁殖,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得到鳅苗,均需做好亲鳅选择工作。亲鳅可从池塘、稻田、湖泊中捕获,个体尽量选择体重在50克以上无伤残的个体,并注意雌雄搭配比例,一般应使雄性多于雌性,泥鳅雌雄鉴别方法容易,雌鳅胸鳍较短,鳍的前端圆钝呈扇形,同龄雌鳅个体大于雄鳅,生殖季节腹部大而圆呈明显怀卵状态,雄鳅胸鳍比较长,前缘尖端部分向上翘起,在生殖季节腹部较小,挤压腹部时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亲鳅选好后如不上进行繁殖,就要专池进行饲养培育。放养量每亩不宜超过200公斤,做好投饵施肥工作。待水温上升到16℃以上时可因地制宜采用如下方法繁殖。

(1)自然产卵繁殖 这是一种简便繁殖泥鳅方法,宜于群众或养殖专业户采用。即在泥鳅产卵前选择一小型产卵池、水泥池、土池均可,大小视亲鳅数量而定。首先清整池塘,用生石灰清塘,待毒性消失后注水放入亲鳅,雌雄比例为1∶2-3,亩放养量不超过200公斤,待水温上升到16℃以上时池水放入消毒的鱼巢,鱼巢可用柳树根、棕片、水草均可,鱼巢分散放入池中,泥鳅一般在雨后或水温突然上升时的凌晨产卵,应及时检查,发现鱼巢上附有鱼卵时应及时取出,同时放进新的鱼巢,侍以后产卵。

已附卵的鱼巢可转入孵化池、孵化箱或其他孵化容器内孵化。鳅卵的粘附能力差,操作时要特别小心,以防大量脱落。鳅卵孵化对水温要求不甚严格,但以20-28℃为佳,通常孵化出膜时间为1-2天。

(2)人工催产繁殖 泥鳅人工催产繁殖的优点是可以准时有计划地获得大量鱼苗,其缺点是需催产药物和工具操作比较复杂。在催产前应将雌雄亲鳅分开饲养,在长江中下游5月中下旬,水温升至22℃左右时即可开始催产。先将亲鳅起捕,雌鳅选择其腹部柔软,色泽呈半透明状粉红色则表明已成熟,然后注射催产药物,60克左右的雌鳅在背部肌肉注射鲤鱼垂体一个,或者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800-1000国际单位,雄鳅用量减半,注射时间宜放在中午12点至13点进行。经10-12小时效应时间,泥鳅就会发情,此时可采用下述二种繁殖方法。一种是采用前述的自然产卵方法,将注射亲鱼放入产卵池内或网箱内,其操作方法同自然产卵繁殖。另一种则采用人工授精繁殖,将注射后的亲鳅雌雄分开放在小池或小箱内,其关键是适时授精,授精时间可根据不同温度下的效应时间来推算。水温在20-25℃时效应时间为12-14小时,水温在25-28℃时效应时间为8-12小时,水温在28-32℃时效应时间为6-8小时。到了效应时间及时检查雌鳅,轻压腹部有光泽鲜丽的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有时泥鳅精液很难挤出,可采用剖腹取出精巢,泥鳅精巢贴在脊椎两侧,剖开后用镊子轻轻将二条乳白色精巢取出,用量视雌鳅数量而定,可按1∶1取精巢,取出后放入研钵内加少量林格氏液(林格氏液配制在1000毫升蒸馏水中,溶入氯化钠7.5、氯化钾0.2克、氯化钙0.4克),用量为每尾雄鳅精巢加入10-20毫升。在进行人工授精时,先将雌鳅用毛巾包住,腹部露出,并用手指轻轻挤压,将卵挤入干燥搪瓷碗中,同时用20毫升注射器吸取配好的精液,注入碗中,将瓷碗轻轻摇晃,用羽毛搅拌,数秒钟后即加入少量清水,然后将授精卵漂洗几次,倾去血水,放入孵化器中孵化。孵化器可用网箱做成,在静水内孵化,但要防止受精卵堆积在一起,因缺氧而降低孵化率。所以孵化器最好还是用孵化缸,在孵化缸中每升水放受精卵500-600粒,孵化温度以25℃最好,在此温度约35小时出膜,出膜后第三天可投喂煮熟的蛋黄,每日二次,每次一只,经3天投喂后即可进入苗种池培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