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史手册

种姓制度

书籍:世界史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人民出版社《世界史手册》第119页(539字)

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是孤立的、内婚的、以世袭职业相结合的社会集团。通常指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包括梵语瓦尔那和印度封建社会的阇提两个概念。种姓是在印度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最初只有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分,即“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在雅利安人内部也有不同等级的划分。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最低的第四等级。此外,还有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不可接触者,即“贱民”。后来这一种姓制度被婆罗门教僧侣用法律和宗教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社会体系。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保持不变。各种姓间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上的地位极不平等。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发展、吠舍和首陀罗等种姓日益包括更多从事不同职业的集团,这些职业集团在其发展中逐渐脱离原来的瓦尔那而形成单独的“阇提”,(16世纪后称卡斯特),四个瓦尔那的划分逐渐失掉了意义。种姓制度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它在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保护氏族贵族奴隶主特权地位的作用,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发展,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它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

上一篇:婆罗门教 下一篇:世界史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