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疾病的病因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10页(8322字)

任何疾病都有其原因,不存在没有原因的疾病。研究病因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理解疾病的本质及其发生的规律性,以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内在的因素(内因)。机械力是外伤的原因;高温是烧伤的原因;没有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就不可能有疫病的发生。

疾病的诱因是指不直接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却能降低动物的机能活动性与防御适应性,或者加强外因作用的因素。流行性感冒的发生,首先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外因),在气候骤变时,可促使本病的发生与流行(诱因),而在同一条件下,只有抵抗力弱(内因)的动物才会发生疾病。以下简要叙述疾病发生的外因和内因。

一、疾病发生的外因

引起疾病发生的外界致病因素很多,通常把它区分为机械性的、物理性的、化学性的、生物性的和营养性的五大类。

(一)机械性致病因素

机械性致病因素是指具有一定动能的机械力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疾病而言,锐器及钝器的打击、爆炸的冲击波、机体的震荡等,都可以引起机体的各种损伤和障碍。

由于机械力的性质、强度、作用部位和范围的不同,可以发生各种性质不一的损伤,如挫伤、创伤(包括切伤、刺伤、撕裂伤)、扭伤、骨折、脱臼和震荡等。其后果除可引起局部的机能障碍及代谢改变外,严重时可引起全身的重大变化。

机械力的致病作用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对组织作用不具选择性;

(2)无潜伏期及前驱期或很短;

(3)只能引起疾病的发生,不参加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4)机械力的强度、性质、作用部位及范围决定着引起损伤的性质和强度,很少受机体的影响;

(5)转归方式常为病理状态。

(二)物理性致病因素

物理性致病因素主要有高温、低温、电流和放射线等,这些因素达到一定强度或作用的时间较长时,都可使机体发生物理性损伤。高温可引起烧伤,低温可引起冻伤,触电可引起电击伤,放射线可引起放射病。

当机体局部接触到40℃以上的高温物体时,局部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烧伤、红肿、水泡、甚而由于蛋白凝固,细胞死亡可引起结痂和炭化等。长久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中的机体局部可形成冻伤。

整个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的情况下,体温调节受到破坏,常可引起动物的热射病和日射病。当长时间处于低温的情况下,由于体温调节障碍,偶尔也可引起冻死(特别是在北方,幼畜多发)。

值得注意的是,动物越冬时,防寒工作不当,或者受暴风雨突然袭击,均可使机体受寒,而易引起动物发生呼吸系统疾病。

(三)化学性致病因素

具有致病作用的化学因素种类很多,不仅可以来自外界,也可产于体内。比较重要的外来因素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农药、化学毒剂、毒草等;来自体内的化学性致病因素主要是各种病理性代谢产物。

在养禽实践工作中,常见的化学因素多来自农药(如有机氯、有机汞、有机磷等)以及饲料调剂利用不当而造成的中毒(如亚硝酸盐中毒、氢氰酸中毒等)。

化学性致病因素对机体作用的特点如下。

(1)有短暂的潜伏期;

(2)对机体的毒害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

(3)作用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其性质、结构、剂量、溶解性,也取决于作用部位和机体状态;

(4)能损伤机体,也能被机体中和、解毒和排出,在排泄过程中有时可使排泄器官受损。

(四)生物性致病因素

生物性致病因素是指致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侵入机体的微生物,主要是通过产生有害的毒性物质,如外毒素、内毒素、溶血素、杀白细胞素、溶纤维蛋白素和蛋白分解酶等而造成病理性损伤;寄生虫则可通过机械性阻塞,产生毒素、破坏组织、掠夺营养以及引起过敏反应而危害机体。

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机体的主要特点如下。

(1)其致病作用常有一定的选择性,表现为有比较严格的传染路径、侵入门户和作用部位;

(2)致病作用不仅取决于其产生的内、外毒素和各种特殊的毒性物质,而且也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及感受性;

(3)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特异性,如相对恒定的潜伏期、比较规律的病程、特殊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以及特异性的免疫现象等;

(4)生物性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作用于整个疾病过程,并且其数量和毒力不断发生变化。

(5)有些病原体随排泄物、分泌物、渗出物排除体外,因而具有传染性。

生物性致病因素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群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本书的重点。

(五)营养性致病因素

家禽饲养管理不当,特别是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供应不平衡(过剩或不足),机体的营养需要不能得到合理的补充和调剂时,也常引起疾病的发生。

1.营养供应过剩 家禽对于构成机体的主要物质和饲料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糖、矿物质、水和维生素等长期缺乏或不足时,均可招致疾病的发生。但是,如果这些营养物质摄入过多或过剩时,也会带来极为不良的后果。

蛋白质是构成动物体的主要成分,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特别是含磷的蛋白质是形成细胞核、组成生命现象的中心。氨基酸中的某些物质常是与生命有直接关系的必需要素。当动物摄取蛋白质过剩时,部分可在体内蓄积致使血液酸度往往增高,而引起酸中毒,尿液酸度也显着增高,可继发肾脏机能障碍或软骨症等。此外,肉食鸟类经常发生的“痛风”也是蛋白质摄入过剩的结果。

脂肪大部分是以中性脂肪贮存于脂肪中,构成能量来源。类脂质和胆固醇是构成脑、内分泌器官的重要成分。脂肪摄取过多,可引起脂肪沉着症,脂肪沉着的脏器其机能可发生障碍;胆固醇过剩蓄积可造成细胞物质代谢障碍,生活力减退,又是动脉硬化的原因。

糖是动物产生热能的主要来源,饲料中含量较多,包括有淀粉、糖类、有机酸、果胶、不含氮的色素等,其中淀粉和糖最为重要。糖摄取过多常以糖原形式贮藏在肝、肌肉中并转变为体脂肪。另外大部分以葡萄糖的形式进入血液,引起高血糖症,并从尿中排出,引起食饵性糖尿病。由于摄取过多,不能完全被分解,可生成丙酮酸、乳酸等中间代谢产物,亦可发生酸中毒。

其他如盐类、水分、维生素摄取过多也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机能障碍和病理变化。

2.营养供给不足 动物饲料中营养物质缺乏,可造成动物饥饿。饥饿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营养物质完全供给断绝者称为绝对饥饿,一种是营养供给减少者称为部分饥饿。

动物对饥饿的耐受力因种类而异,肉食动物耐受力最强,家禽的耐受力较差。在给动物饮水的情况下,若脂肪组织的重量减少97%,肝重减少31%时尚能生存,而脑重的减少不能超过3%。

在绝对饥饿的情况下,可使机体组织成分中的糖原消耗、脂肪萎缩、蛋白质分解加强、肌肉消瘦,最后常因动物营养极度衰竭而死亡。

部分饥饿可发生在饲料摄取量减少,或其中营养成分的缺乏,特别是维生素缺乏具有重要意义。

蛋白质供给减少,细胞生活力减退,低蛋白血症,可引起贫血、组织渗透压降低、体腔和全身水肿等。

脂肪严重缺乏时可继发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不足。

糖在饲料中的含量所占比例极大,也是能量来源的重要物质。糖的不足可引起部分饥饿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盐类在骨代谢中具有重要意义,钙、磷缺乏则骨骼形成障碍。铁、铜缺乏可引起贫血。碘缺乏使甲状腺机能降低。血中钙缺乏,可提高痉挛素质;又可形成精神性过敏症。

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疾病是家禽中比较常见的,其症状根据维生素的种类而异,然而与维生素完全缺乏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减少症(潜伏性维生素缺乏症)。生命现象的微妙的活动是与各种维生素支配和调节有关,因而发生维生素减少症的情况很多。维生素缺乏时,其症状不明显而极难鉴别,但对传染病抵抗能力减弱、一定程度的发育障碍、出血倾向增加等都可能与维生素减少有一定关系。

二、疾病发生的内因

家禽疾病的发生除外因外,其内因也极为重要。所谓内因就是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大致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机体受到疾病因素作用能引起损伤,即机体的感受性;另一方面机体也具有防御致病因素作用的能力,即所谓抵抗力。

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对致病因素具有感受性和机体抵抗力的降低。例如,同时给鸭和注射鸭瘟病毒时,由于鸭对鸭瘟病毒具感受性而发病,鸡无感受性而不发病。若给已接种过鸭瘟疫苗的鸭,在免疫期内注射鸭瘟强毒时,由于机体已获得对鸭瘟病毒的免疫力,即获得对鸭瘟病毒的防御能力,则不发病。

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防御能力既与机体各器官的结构、机能和代谢特点,以及防御机构的机能状态有关,也与机体一般特性即家禽的种属、品种和个体反应性有关。

(一)机体的一般特性

1.种属特性 不同种属家禽,对某些疾病有明显不同的抵抗力。例如,雏鸡不会感染小鹅瘟,鹅对新城疫也有较强的抵抗力。不同的禽类都易患某些特有的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

2.品种特点 在实践工作中可以看到,同类动物由于品种不同,对致病刺激物的反应也有差别,例如,有些品种的鸡对白血病感受性就高些,病情也较严重。当然,这种抵抗力强弱的差异,只是相对的。

3.个体差异 不同的个体,对各种疾病也有不同的抵抗力。个体抵抗力的强弱,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均有重要关系。

(1)年龄:一般地说,幼年家禽的抵抗力是较弱的,这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和全身防御机能较低有关。成年家禽的抵抗力较强,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已发育完全,全身防御机能也较完善。老年家禽的抵抗力较弱,是由于免疫系统已发育完全,全身防御机能降低的缘故。

由于年龄不同,抵抗力有所差异,因而对于同一种疾病来说,成年家禽的易感性一般会比幼年和老年家禽弱些,这也是全进全出饲养制的理由。

(2)性别:不同性别对某些疾病有不同的感受性。由于生殖系统的特殊性,母禽的生殖器官疾病很多。

(3)营养:营养不良的家禽对疾病感受性明显增高,因为营养状态与机体抗损伤能力有密切关系。例如,过于消瘦的家禽,形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对致病刺激的反应性也降低。

(二)机体的防御结构

外界致病因素侵入机体产生损伤作用的过程中,会遇到重重屏障,这些屏障,就是机体本身的防御机构。

机体的防御机构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1)在体表,如羽毛可以阻挡外界致病因素(如细菌等)进入体内,已经进入体内的致病因素会固定在一定的地方,然后把它吞噬掉;(2)分泌出一些液体直接消除进入体内的致病因素和形成一种叫做抗体的物质,以消除进入体内的致病因素;(3)把进入体内的致病因素排除体外;(4)把有毒物质变为无毒物质。

机体的防御机构包括浅部屏障和深部两个方面。

1.浅部屏障 浅部屏障主要有羽毛、皮肤、黏膜和淋巴结。

(1)羽毛和皮肤:家禽全身披有羽毛,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具有阻止细菌和有害物质入侵的屏障能力。皮肤表面的细菌也可随着角化层的不断脱落而被排除,皮脂腺的分泌物具有一定的杀菌能力。

当皮肤受到损伤,其完整性遭到破坏时,微生物或其他致病刺激物就可经由破伤处侵入。因此,保护家禽的皮肤不受损害,经常注意羽毛和皮肤的清洁,及时处理受伤的皮肤,能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2)黏膜:各种黏膜(眼结膜、口腔、鼻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除具有分泌和排泄机能外,并能杀菌,且具有屏障机能,故使许多微生物不容易透过黏膜;有些黏膜能分泌具有一定杀菌能力的物质。

眼泪中含有溶菌酶,有溶解细菌的能力;胃液(胃酸)、胆汁(胆汁酸等)和肠液等都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黏膜分泌液也能冲淡和冲走异物刺激后,可以反射性的咳嗽、喷嚏、呕吐等,有排出异物的作用。

(3)淋巴结:微生物或其他致病因素一旦穿过皮肤黏膜,可以沿着皮下淋巴管进入淋巴集结,并被挡在其内。这时淋巴窦内的吞噬细胞就会把细菌或其他异物吞噬消灭。淋巴结也能产生抗体,具有一定破坏细菌和中和病毒等作用。

2.深部屏障 深部屏障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肝脏、血脑屏障等。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在机体防御疾病和免疫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体内具有强烈吞噬及防御能力的细胞系统,主要包括分散在全身各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幼稚的单核细胞。它们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不仅能主动地、非特异地吞噬,而且在骨髓分化发育,经幼单核细胞发育成为单核细胞,循血流进入各器官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能吞噬、清除体内的病菌、异物以及衰老、伤亡的细胞;T、B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在致敏淋巴细胞的协助下,巨噬细胞本身也具有免疫性杀伤作用。.

(2)肝脏:肝脏除具有丰富的吞噬细胞外,还有强大的解毒机能,常通过结合、氧化、合成等方法对侵入机体的毒物进行解毒。

①结合作用:许多有毒的物质可以在肝脏内同硫酸根、甘氨酸和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形成无毒或毒性减低的产物排出体外。

②氧化作用:有些毒物如生物碱(如番木鳖和烟碱素等)可在肝内进行氧化使其毒性受到破坏。

③合成作用:肝脏能将肠道微生物分解所产生的毒性很高的氨合成尿素,降低毒性,并排出体外。

肝脏的屏障机能有赖于肝内有充分的糖原与谷胱甘肽。当肝脏有疾患致肝细胞变性或维生素缺乏时,肝脏的屏障机能便会减退。

(3)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指机体脑内特有的屏障结构。脑内毛细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其边缘相互压叠,细胞间没有裂隙;在其毛细血管外面有一层连续的基膜,更外面还有由星形细胞的突而形成的神经胶质膜;脑内毛细血管的这些特殊结构能阻止血管内某些物质(如细菌及毒素)不易透过管壁而侵入脑脊液或脑组织中。

脑部的上述屏障结构,对保护中枢神经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机体的免疫性

机体的免疫性又称免疫或免疫力,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免于负担或免于疫病的意思。免疫作为机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防御机能,不仅能对抗病原微生物,而且还具有“识别”、排斥和消除异物的能力。

免疫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即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防御感染是指机体消灭病原微生物和中和毒素的机能;自身稳定是指机体清除体内各种衰老、受损细胞成分,保持体内各类细胞恒定的机能;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机体内已经发生突变的异常细胞,特别是肿瘤细胞的机能。

家禽是群体经济动物,许多疾病一旦发生,往往需要权衡对其治疗的价值和意义。“预防为主”、“预防在先”是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经济损失的首要原则。对于病原微生物的免疫,机体可以从先天获得,也可以从后天获得,或者两者兼有。

先天性免疫是非获得性的遗传反应,是一种与生俱有的防御反应。它不必事先暴露于病原和外源物质,而是依赖于那些非特异性机制、分子防御反应和吞噬细胞的活化。先天性免疫还包括种属免疫,即表现为某一种属的所有个体一出生就对某感染源具有免疫力,而这种感染源在其他种属却能引起疾病。许多因素,例如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和健康的一般状态都能影响先天性免疫力。

与先天性免疫相比较,获得性免疫是抵抗疾病或外来物质,并以某些方式在机体的一生中不断发展的免疫力。它既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当机体暴露于感染源或其毒素下,无论是天然还是人工的,免疫系统都会产生特异性免疫防御细胞或防御分子,即所谓的抗体或免疫球蛋白,这样便产生了主动免疫。此种形式免疫反应可持续几周、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被动免疫是将事先准备的抗体或防御细胞输入机体内而获得的免疫力。这种保护形式是被动的,因为个体本身的免疫系统并没有产生抗体或防御细胞来对抗病原体或其毒素。被动免疫是暂时的,只能维持几周到几个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