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流行病学调查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30页(2307字)

流行病学诊断是根据疾病的流行特点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主要考虑疾病的群体现象。任何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都有特定的流行病学,如能根据流行病学做出诊断,或提供重要线索,将可大大缩短诊断疾病的时间,并能提高其准确性,为有效防治或扑灭疾病赢得宝贵时间。可以认为,流行病学调查是疾病诊断,尤其是传染病诊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手段。

当某地或某养禽场有发病禽出现时,应首先考虑禽群饲养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如果怀疑是传染性疾病,还应找出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以便采取血液的控制和扑灭措施。

一、了解发病情况

根据病程长短、发病率、死亡率等因素可以初步判定疾病种类。

如果在饲养条件不同的禽舍或养禽场均发病,则可能是传染病,可排除慢性病或营养缺乏病;如在短时间内大批发病、死亡可能是急性传染病;若疾病仅在一个禽舍或养禽场内发生,应考虑非传染性疾病的可能。在确定以上事项后,可先采取紧急预防措施。如消毒、紧急预防接种及更换饲料等,以减少疾病损失。

如果一个禽舍内的少数家禽发病后,在短时间内传遍整个禽舍或相邻禽舍,应考虑其传播方式是经空气传播。在处理这类疾病时,应注重切断传播途径。发病较慢,病禽消瘦,应考虑是慢性传染病如结核、立克氏病或是营养缺乏症。若为营养缺乏症,则饲喂不同饲料的患禽病情差异明显。

了解发病日龄,有助于缩小可疑疾病的范围。有些病各种日龄均可发生,如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有些病只发生于雏禽或只有雏禽症状明显,如雏白痢、脑脊髓炎、脑软化症、雏鸭肝炎和小鹅瘟等;有些病只发生于成年禽,如淋巴细胞白血病、减蛋综合征等。

了解疾病的发病季节,可为排除、确诊某些疾病提供线索。有些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若在非发病季节出现症状相似的疾病,可少考虑或不予考虑该病。住白细胞原虫病只发生于夏季和秋初,若在冬季发生了一种症状相似的疾病,一般不应怀疑是住白细胞原虫病。

二、了解用药、防疫情况

有些禽病经防疫后就不会发生,或者即使发病症状也不典型,病情较轻。若防疫后还发生典型病例,则可能是由于疫苗质量不好或防疫时间不当而导致免疫失败。但是,有时病原毒力过强或抗原性改变(如超强毒马立克氏病病毒),也是造成发病的原因。

了解用药情况,也可排除某些疾病,缩小可疑疾病的范围。如用药后病情减轻,或未出现新病例,则提示用药正确。患细菌病或寄生虫病时,如选用敏感药物,亦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长期使用某一种药物,有些病原体很易产生耐药性,用药效果不一定理想。有些病毒病,虽然没有很好针对病毒的药物,但通过抗生素的应用控制继发感染,也可能减轻症状,但不能防止新病例的出现。

三、了解管理状况

管理是影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很多疾病与管理不良有关。管理包括以下诸因素:消毒、密度、通风、温度、湿度、噪音等。

在上述因素中,通风不良、过度拥挤、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强噪音等均属应激因素,可降低机体抵抗力,诱发很多疾病。

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典型的应激性疾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正常禽体内的细菌可能异常繁殖,导致疾病的发生;鸡群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特别是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是诱发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因素。

四、流行病学监测

流行病学监测是在大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流行病学信息,并对有关信息分析、处理的一种手段。流行病学监测的目的是净化禽群,为防疫提供依据。

新城疫的抗体监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实例。通过定期对鸡群血液中抗体效价变化规律的监测,确定免疫接种时间,减少盲目性,可以非常有效地预防新城疫。

鸡白痢和白血病是经垂直传播途径引起的疾病,其净化是在抗体监测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抗体监测,检出阳性带菌(毒)禽,淘汰、切断传染源,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疾病的目的。

对饲料进行监测,在预防禽病中也是重要的一环。饲料中有些有害物质,如黄曲霉素、劣质粉、食盐和药物的添加是否超量,检出后少用或不用这些饲料,或经处理后再用,可减少中毒病发生。如果是霉菌毒素超标,则很难“消毒”后再用。有时饲料存放不当,或时间过长,可能污染致病菌,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消毒处理措施后使用,也可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饲料监测更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检查其营养成分是否合理,如钙/磷比例是否适当,蛋白质、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含量是否平衡,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可以减少代谢病,特别是营养物质缺乏症的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