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疾病的发生、经过与转归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19页(5640字)

为了有效地控制疾病,首先要了解疾病是怎样发生的。如前所述,疾病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为了叙述的方便,人们常把禽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传染病;另一类是由非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中毒病、营养缺乏病等,这类疾病称为普通病。

了解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的因素之后,在疾病控制上就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禽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加强饲养管理,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合理应用药物和疫苗,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一、传染病的发生

病原微生物侵入禽体,并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而传染是指易感者感染,根据数量表现为散发和流行。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传染病虽然多种多样,但都具有以下共同特性。

(1)传染病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存在。如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没有这种病毒就不会发生新城疫。

(2)传染病都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从患传染病的病禽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禽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这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里,在某一地区易感禽群中可能会有许多禽被感染同一种传染病,致使该病蔓延扩散,这就是流行性。

(3)被感染的禽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在传染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作用,禽体会发生免疫生物学改变,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这种改变可用血清学检查出来。

(4)耐过禽能获得特异性免疫。禽在耐过某种传染病后,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该禽在一定时间内或终生不再感染这种传染病。

(5)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该种病特征性的综合症状和一定的潜伏期及病程经过。

传染病从个体感染到群体发病的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即病原体从已感染的禽体(传染源)排出,在外界环境中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另外的易感禽形成新传染,如此连续不断地发生发展就形成了流行过程,这就是说传染病在禽群中发生传播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禽群,这三个环节中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同样,当流行已经形成时,若切断任何一个环节,该传染病的流行即告终止。

(一)传染源

传染源就是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来说就是易受感染的动物(鸡和其他禽类、鸟类等),包括发病者和带菌(病毒)者。

1.发病家禽 患病鸡或其他禽类包括因发病而死亡的禽类是重要的传染源,尤其在临床明显期常排出毒力较强的病原体,因此在疫病的传播方面重要性最大。

2.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临床症状的感染动物,但体内有病原体存在并能繁殖和排出体外。

根据带菌性质不同,可将病原携带者分为恢复期带菌(毒)者和健康带菌(毒)者。带菌现象是机体抵抗力和病原体致病力处于平衡而不表现疾病的一种暂时平衡状态,是传染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禽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种蛋 有些疾病的病原体可经种蛋由种禽传播给下一代,如鸡白痢、支原体、白血病、大肠杆菌、脑脊髓炎等,这种传播称为垂直传播。

2.空气 空气本身是不适于任何病原体生存的,但它可作为传染的媒介物,作为病原体暂存留的环境。

患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鸡在咳嗽、甩鼻过程中喷射出来的飞沫附有大量的病原体,经空气由其他的鸡呼吸而进入体内引起传染,称飞沫传染。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都是以此途径为主而传播的。某些病原体附着于空气中的灰尘上,随着空气流动被易感禽吸入而感染称为尘埃感染。

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尤其以秋冬、早春最为流行。

3.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 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如新城疫、鸡白痢等传播媒介主要是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当传染源(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死禽及其流出物污染饲料和饮水或由其他方式及用具污染后,被易感禽群食入而感染。

4.经污染的土壤传播 病禽的排泄物、分泌物、死禽等落入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时期能够生存,被易感禽群接触、食入造成感染。

5.经活的媒介物传播 蚊、虻、蠓等都是吸血性昆虫,它们在病禽与健康禽之间通过吸血而传播病原体,如卡氏住白细胞原虫。苍蝇、类虽不吸血,但活动频繁,经常往来于病死禽、污物与健康禽群、饲料之间而传播疾病。

饲养人员、管理人员在进出禽舍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消毒,可将手上、衣服、鞋底等部位沾染的病原体带入禽舍造成禽群发病。

6.经设备、用具传播 由外界进入禽场的设备、工具、车辆等用品若不经彻底消毒,常将病原体带入禽舍引起发病。

7.经羽毛、皮屑传播 有些病原体可存在于羽毛、皮屑中并且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存活时间较长,例如,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若消毒不彻底而被易感鸡群接触引起发病。

8.混群传播 有的禽群虽未发病,但有可能是带菌(毒)者,若与另一个禽群在同场区内饲养则可能导致该禽群发病。

9.垫料和粪便传播 禽的粪便和垫料中往往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若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传播疾病。

10.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患病禽与健康禽通过直接接触而发展的疾病传播,直接接触传播的途径是交配、相互叮啄等。

(三)易感禽群

易感性是抵抗力的反面,是指禽对于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易感性高,易感个体、易感禽群多则传染病易造成流行,禽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1.内在因素 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禽对疫病的感受性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高产鸡比本地鸡易感受性高,雏鸡比大鸡易感性高,但少数疾病雏鸡阶段因母源抗体的存在反而易感性低。有的病在雏鸡期不发病,有的病在产蛋期不发病。

2.饲养管理因素 饲养管理因素包括饲料质量、卫生状况、密度、温度等因素。饲养管理水平高,禽群状况好,抵抗力高,反之易感性高。

3.疾病因素 禽群因患某种疾病使抵抗力降低,增加某些传染病的易感性,这就是所谓的继发感染。例如,球虫病易继发大肠杆菌病。

4.防御功能下降 早期患有传染性法氏囊病致使的鸡免疫功能降低,增加了对新城疫等病的易感性。大剂量的使用药物(如氯霉素),破坏或减少了鸡的白细胞,也会降低鸡的抵抗力。

二、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但却有一定的病因,例如,饲养管理水平低下,饲料质量差、饲料霉变、用药不当等引起的营养缺乏病、中毒病等。

有些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例如,饲养在同一场区的同一品种、同一日龄的不同鸡群患有同一种疾病时,饲养管理差的鸡群发病率高达50%以上,而管理好的鸡群发病率却不到10%。饲养管理差,鸡群应激常常是诱发疾病的因素。

三、疾病的经过

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过程,称为病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一般可把病程分为相互联系、界线不十分明显的四个阶段。

(一)潜伏期

潜伏期又称隐蔽期,从致病因素作用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最初症状时为止的一段时间。在非传染性疾病时,潜伏期常称为隐蔽期。

潜伏期的长短根据病因的特点和机体本身状况表现的并不一致,有的较长,有的较短。在普通病中的电击或刀伤的潜伏期,却往往短到难以计算。

在潜伏期中,机体要动员全部代偿和防御力量与疾病因素进行顽强斗争,只有当病因作用大于机体防御能力或机体处于衰竭状态时,机体才出现疾病的早期症状。

(二)前驱期

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前驱期。

在这一阶段中,机体的机能活动和反应性均有所改变,但一般只出现一些非特异症状,常称为前驱期症状。如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呼吸心跳加快、生产性能降低等,有时某些疾病也具有典型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早期诊断和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前驱期通常是几小时或一两天。

(三)明显期

在前驱期之后,疾病出现全部典型的明显症状时期,称为明显期。

由于明显期的症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诊断该病很有价值。此期也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持续时间。

(四)转归期

经过明显期以后,疾病进入结束阶段,称为转归期。在这一阶段中,有时疾病结束很快,几乎在数小时或24小时内所有症状消失,此种情况可称为“骤退”;有时疾病结束得很缓慢,其症状的强度是逐渐减弱或消失,一般则称为“减退”。

在疾病经过中,有时可见症状加重,可称为疾病的“恶化”。若疾病在一定时间内暂时减弱或消失,则称为“减轻”;若在某一疾病过程中又伴发另一种疾病,称为“合并症”。有些疾病在恢复后经过一段时间,又重新发生同样疾病,这种现象称为“再发”。

四、疾病的转归

疾病的转归可依机体的状况、病因的性质和诊断,以及是否及时而正确的治疗而表现各异,可分为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和死亡三种形式。

(一)完全痊愈

患病家禽从病理调节转为生理调节,疾病的症状全部消除,受损器官的机能、形态结构、生产力和经济价值也彻底恢复,称为“完全痊愈”。表现为致病因子完全消失或机体与致病因子之间的矛盾暂时缓和,处于相持阶段。家禽可成为带毒(菌、虫)动物,不时向外界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源。在一定条件下,痊愈的动物也可再次发病。

(二)不全痊愈

患病家禽的主要症状虽然消除,但受损器官的机能和形态结构未完全恢复,甚至还遗留有疾病的某些残迹或持久性的变化,称为“不完全痊愈”。例如,家禽患关节炎转为慢性而形成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关节肿大、粘连、变形并成为永久性病变。此称为“病理状态”。

(三)死亡

在疾病过程中,当患病家禽体内的病理调节机能破坏后,不能适应其生存条件的变化,适应力耗尽,引起呼吸和心跳等生命活动停止,称为死亡。

死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疾病而造成的死亡,称为病理性死亡,一种是由于机体衰老的结果而引起的死亡,称为生理性死亡(自然死亡),但畜禽真正自然死亡的情况极为罕见。

上一篇:疾病的病因 下一篇:流行病学调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