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传染性法氏囊病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231页(5813字)

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为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V)主要侵害3~12周龄和火鸡,该病是一种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病程短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病鸡虚弱昏睡,白色下痢,法氏囊由肿大出血、坏死到萎缩,胸、腿肌出血,肾脏肿大、出血,尿酸盐沉积。

本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一方面由于病雏大批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另一方面由于本病毒破坏鸡体液免疫中枢——法氏囊的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鸡对新城疫、立克氏病、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霉菌、球虫等病的易感性增强,对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鼻炎、球虫等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降低或无免疫应答(抑制抗体产生),因此,本病已被认为是鸡的三大疫病之一,英国曾称本病为鸡的“艾滋病”。

目前,本病已遍布于世界各养鸡国家和地区。

本病毒有Ⅰ、Ⅱ两个血清型,Ⅰ型(至少有6个亚型)可引起鸡发病,Ⅰ型毒株容易发生变异,这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本病主要由血清Ⅰ型引起。Ⅱ型为火鸡源性毒株,对鸡无致病力,不引起免疫抑制。两型间无交叉保护力。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1~2天。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性感染和非典型(亚临床型)感染。

典型性感染:本病三大主要症候群:精神委顿,衰竭,剧烈腹泻,高度脱水。多见于新疫区或高度易感鸡群,常呈急性暴发,有典型症状和固定病程。病初常见个别鸡或个别笼子的鸡突然发病,精神不振,2~3天左右波及全群。病鸡表现沉郁,厌食或不食,羽毛蓬松、逆立无光,翅下垂,闭目嗜睡。很快出现腹泻,呈喷射状,排出白色稀粪或蛋清样稀粪内含细石灰渣样物,干涸后呈石灰状。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常伴有啄肛现象。病鸡畏寒、挤堆,严重者垂头、伏地,严重脱水,极度虚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后期体温下降,触摸病鸡有冷感。常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整个鸡群的死亡高峰在发病后3~7天,以后2~3天平息,呈典型的“一过性”尖峰式死亡曲线。死亡率一般在30%左右,严重者可达60%以上。部分病鸡可拖延2~3周,耐过后发育不良,消瘦、贫血,生长缓慢。

亚临床型感染:多由暴发流行后期耐过鸡转入不显任何病症的亚临床型,主要造成危害更大的免疫抑制,多见于老疫区或具有一定免疫力的鸡群,或感染低毒力毒株的鸡群。不满1周龄的雏鸡感染本病时,因母源抗体影响,多呈亚临床型感染。该型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表现少数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轻度腹泻,死亡率一般在3%以下。但病程较长,且常在一个鸡群中反复发生,直至开产。

(二)病理剖检

典型性病例的尸体脱水,肌肉发暗,胸肌、腿肌有不同程度的条状或斑点状出血。法氏囊是受影响最大的组织,法氏囊的特征性变化:发病后3~4天变浅黄色,囊壁增厚,肿大3~4倍,如拇指至核桃大,囊外有淡黄色胶样渗出物,囊内黏膜水肿,充血,出血,坏死。囊腔内有奶油样或棕色果酱样渗出物。皱褶上有大量黄白色斑点或条斑状出血,重者呈弥漫性出血。进而法氏囊变硬,有程度不同的出血斑点,外观呈红、白花斑似雨花石样,弥漫性出血呈紫葡萄样。发病后期(第5天)法氏囊开始萎缩,黏膜干燥变坚韧,呈黄褐色或深灰色干枯橄榄状,内有黄色干酪样物。肾肿大表面有小坏死点,输尿管变粗,管腔内充满石灰乳样物质。泄殖腔积有多量灰白色稀粪,内含石灰渣样物质。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横向出血带或溃疡。盲肠扁桃体出血、肿胀。

亚临床型或变异株感染等病例常见法氏囊萎缩,皱壁扁平,囊腔内有干酪样物质。有时可见胸肌、腿肌条状或斑状出血,肾脏稍肿胀,有尿酸盐沉积。

组织学变化是法氏囊充血、出血,髓质大量淋巴细胞变性、坏死,有多量细胞碎片、异染颗粒。后因网状内皮细胞及法氏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腺体状结构。

(三)流行病学

自然宿主为鸡和火鸡,但只有鸡感染后发病。不同品种的鸡均易感,来航鸡、乌骨鸡和白羽蛋鸡较易感,但土种散养鸡较少发生。4~6周龄的鸡最易感染,小至1周龄以内、最大至临开产或开产鸡的鸡群都有发生。由于超强毒株的产生和传播,近几年来本病易感鸡的日龄范围已大为扩展,从2周龄到100多日龄均可大批发病死亡。易感动物的种类也有增加趋势。鸡的易感性与法氏囊发育阶段有关。2~15周龄易感(其中3~5周龄最易感)。成年鸡因法氏囊已退化,故呈隐性感染。3周龄内鸡多呈无临床症状感染,但可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而3~6周龄感染鸡则引起暂时性免疫抑制,一般认为本病早期亚临床型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近几年我国鸡群发病年龄多在17~20日龄,且在同一鸡群可反复发生。其他家禽和鸟类一般不感染,但国内有鸭和鹌鹑等自然感染发病的报道。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感染后可通过粪便持续排毒1~2周。本病可直接接触传播,也可经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用具等间接传播。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和周期性,只要有易感染鸡群存在并暴露于污染环境中,任何时候均可发生,但以4~6月发病较多。

该病的流行特点是传染性强,传播快,感染率和发病率高,发病急,病程短,发病鸡群呈典型经过并尖峰式死亡的特征。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差,消毒不严格,疫苗接种程序及方法不合理,鸡群有其他疾病等均可促使和加重本病的流行。本病还常与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等混合感染或相互继发感染。

(四)实验室检查

典型病例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特征症状和病变(喷射状腹泻,粪便蛋清样带有石灰渣样物质,尖峰式死亡,法氏囊肿大、出血或萎缩,胸肌、腿肌出血,肾肿大、有尿酸盐沉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出血等)不难做出初步诊断。但对亚临床型病例则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1.病原分离与鉴定 无菌采取发病后2~3天或病死鸡的法氏囊,研磨、稀释,以1000转/分离心10分钟后,取上清液,以0.2毫升/只经点眼及口服感染SPF鸡,72小时采集发病典型鸡的法氏囊。或用上述病料匀浆接种9~11日龄鸡胚的绒毛尿囊膜,37℃培养5~7天后观察结果,注意鸡胚死亡及病变。必要时可盲传2~3代。用中和试验、电镜技术、荧光抗体技术、ELISA等方法对病毒做出鉴定。也可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2.血清学试验

(1)琼脂扩散试验:既可用于检测抗原,也可用于检测抗体,但本法不能区分病毒的血清型或亚型,因其测定的是病毒群特异性抗原。琼脂扩散试验所用的抗原和阳性血清可以自己制备,抗原的制备方法是取病鸡有出血病变的法氏囊或人工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只的法氏囊,去除筋膜、称重,按1∶5加入生理盐水后捣碎,反复冻融3~5次,加入0.4%甲醛溶液37℃灭活24小时,分装后-20℃冷冻备用。阳性血清的制备方法是取上述没有灭活之前的抗原溶液(内含活的病毒)接种4~5周龄、已经过弱毒苗免疫的鸡只,3周后无菌采集鸡血清,加入0.01%叠氮钠分装后,置-20℃备用。

(2)ELISA:也是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之一,它比琼扩法更灵敏、快速,且适合于大批样品的检测,既可用于检测抗原(抗原捕获ELISA),也可用于检测抗体(间接ELlSA)。

(3)其他实验室诊断方法:如荧光抗体技术、病毒中和试验、核酸探针技术、对流免疫电泳、协同凝集试验等均可用于本病的诊断。但应注意,在本病的抗体检测中,一般无法区分人工免疫抗体和自然感染抗体,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所测抗体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做出正确诊断。

(4)鉴别诊断:本病主要应与雏鸡白痢、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球虫病区分开。雏鸡白痢发病在14~21日龄,粪便呈糨糊状,肛门常常被粪便沾封,病死鸡有肺炎病灶,肝脏肿大、变性、坏死,抗菌药物治疗效果良好。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鸡的腺胃、肌肉和法氏囊一般无病变。鸡球虫病多为血便,且用抗球虫药治疗有效。另要与喹乙醇和痢菌净中毒进行区别,此中毒都会引起法氏囊肿大、出血。痢菌净中毒还有肌肉出血,要询问病史加以区别。

二、防治

(一)治疗

一旦鸡群发病应在隔离的条件下使用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卵黄进行特异性治疗,1月龄以内鸡每只注射0.5~1.0毫升,1月龄以上鸡每只注射1~1.5毫升,配合对症治疗和带鸡消毒,而且消毒应认真、彻底。消肿药物,法氏囊病用中药也有效。

(二)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严防经饲养人员、饲料(袋)、饮水等将本病毒带入鸡舍,注意切断各种传播途径;不同年龄的鸡应尽可能分开饲养,最好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发现病鸡应及时隔离,死鸡要焚烧或深埋,净化疫源。

2.免疫接种仍是预防本病的最重要的措施,特别应做好种鸡的免疫,使雏鸡保持有足够高的母源抗体,高水平母源抗体不仅能防止雏鸡因早期感染本病引起的免疫抑制,而且还可使雏鸡的首免日龄后移,有利于其免疫系统特别是法氏囊的发育,避免疫苗毒力强对法氏囊造成的损伤和免疫抑制作用,对新城疫及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产生消极影响。预防本病的疫苗种类很多,有弱毒株和中毒株活苗及灭活苗。中毒力活疫苗对雏鸡法氏囊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但免疫效果较弱毒苗好,能克服母源抗体干扰,因此可用于加强免疫或母源抗体较高雏鸡的首次免疫。弱毒苗虽然安全,但效果较差,一般用于安全地区,低母源抗体雏鸡的免疫。由于母源抗体状况、使用疫苗种类、饲养管理水平、疫苗流行情况及感染毒株差异等情况不同,因此没有一个能适用于所有鸡群“通用”的免疫程序,而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各自鸡群特点的免疫程序。由于雏鸡必须保持整齐一致、高水平的母源抗体水平才能确保3~4周龄内免受野毒感染,为减少过高母源抗体对疫苗的干扰(因母源抗体可中和疫苗毒株,降低免疫效力,以免接种弱毒苗后反而激发雏鸡发病)而又不因过迟免疫接种使无母源抗体雏鸡感染本病野毒,首次免疫接种应于母源抗体降至较低水平时进行(母源抗体降到1∶8以下)。雏鸡体内母源抗体的半衰期为6~7天,因此,确定活苗首免日龄至关重要。准确测定本病母源抗体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细胞微量中和试验(NT),但这两种方法要求条件高,操作复杂,不便各鸡场推广使用,当前易于推广应用的是IBD琼脂扩散法,按总雏鸡数的0.5%的比例采血分离血清,用标准抗原和阴、阳性血清进行测定,按如下测定结果确定活苗首免最佳日龄:

注:当雏鸡母源抗体下降时,应进行严格的环境消毒,严防因大量野毒侵入引起无母源抗体的鸡群发病。

雏鸡一般在10日龄左右用弱毒苗首免,发病严重地区、发病日龄较早(20日龄左右)的鸡群,应在7日龄以内用弱毒或中等毒力疫苗免疫,2周后再用中等毒力疫苗加强免疫一次。本病安全地区和母源抗体较高的鸡群可在14日龄用弱毒苗首免,2周后用中等毒力苗加强免疫。有条件者最好在首免时同时皮下注射0.2~0.3毫升油乳剂灭活苗。种鸡在开产前还需用油乳剂灭活苗加强免疫一次,以保证雏鸡有较高的母源抗体。在产蛋高峰期过后再免疫一次油乳剂灭活苗,以使出壳雏鸡体内有均匀一致的高母源抗体。对有些用疫苗难以控制发病的鸡场,可在发病日龄前3~5天肌肉注射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卵黄,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对发病鸡群早期采取治疗措施有一定效果,可减少死亡,加快康复,降低损失。

为提高本病疫苗免疫效果,务必选择合适抗原型疫苗或用多价弱毒苗或用本病当地流行毒株典型病鸡法氏囊制成组织灭活苗,注苗前鸡舍环境应彻底消毒,以消除强毒株的污染对免疫接种的影响。注意避免雏鸡体内母源抗体不均一、不整齐等因素对免疫效果的不良影响。

(三)发病后的紧急预防措施

(1)病鸡群用双倍剂量中等毒力疫苗进行一次全群应急免疫接种。

(2)病鸡群肌肉注射本病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治疗。

(3)环境、鸡舍、鸡体表进行喷洒消毒。

(4)降低日粮中蛋白含量,增加多种维生素,饮水中添加5%糖和0.1%盐,肾肿解毒药,促进病鸡早日康复。

(5)采取对症措施,防止诱发和继发其他疾病。

上一篇:禽白血病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