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鸡传染性贫血病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310页(7235字)

传染性贫血病又称蓝翅病、出血性综合征、贫血性皮炎综合征,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引起雏鸡的一种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为特征的免疫抑制性疫病,因此会导致和加重其他疫病的发生,对养禽业尤其对肉鸡危害甚大,本病呈世界性分布。Yuasa(1979)首次在日本发现本病。我国于1992年分离到病毒。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本病特征性症状是贫血,病鸡感染后10天,精神沉郁、衰弱,羽毛粗乱,消瘦,头、胸、腹、腿、翅膀等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但无呼吸和神经症状,血稀如水,红细胞压积值(比容值)降到20%以下(正常为30%以上,25%以下为贫血,严重者可降至10%以下),红、白细胞数分别降到100万/毫米3和5000个/毫米3以下,血小板值低于27%,血凝时间延长。濒死鸡全身出血、坏死并见有腹泻,继发细菌感染后,见有坏疽性皮炎。感染后20~28天存活鸡可逐渐恢复正常。

(二)病理剖检

由于感染后6~8天本病毒在骨髓造血前体细胞和胸腺皮质的胸腺前体细胞核内复制并引起细胞溶解性感染,使骨髓造血干细胞紊乱及产生红细胞造血功能有必不可少的补充作用的胸腺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系统造血微循环紊乱,使胸腺淋巴细胞显着减少,几乎被脂肪组织所取代,对骨髓产生红细胞的造血功能产生广泛抑制作用因而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主要病变:骨髓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骨髓呈黄白色(脂肪浸润),胸腺、脾脏和法氏囊及其他器官的淋巴细胞严重缺失,网状细胞增生,全身肌肉、内脏器官苍白、贫血,肝、脾、肾肿大褪色,心变圆。

(三)流行特点

鸡为本病的惟一宿主,多发于2~6周龄雏鸡,公鸡比母鸡易感,肉鸡比蛋鸡易感,有母源抗体(可持续3周龄)的鸡可呈无临床症状的带菌感染。

本病毒可经垂直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发病公鸡精液可使鸡胚感染,母鸡感染8~14天后可经蛋传播本病。水平传播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及接触污染物(粪-口/鼻)途径传播。

(四)实验室检查

检查胶骨骨髓如变黄甚至变为白色,即为骨髓生长障碍的表现。如果出现贫血和骨髓生成障碍并有胸腺萎缩,即可初步诊断为本病。确诊本病必须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

1.病毒分离 病料采集与处理。

可疑病鸡肝+PBS(pH7.4)或RPMI1640培养基+双抗各2000单位/毫升→制成1∶20匀浆→冻融3次→3500转/分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加热至70℃,5分钟→加等量10%氯仿处理15分钟(除去、灭活污染物)再经450纳米膜过滤→10000转/分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备用于雏鸡,鸡胚或细胞培养接种或作电镜观察。

2.病毒鉴定

(1)电镜观察: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为圆环病毒属(Circovirus)成员,在电镜下呈球形或六角形,无囊膜,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25~26.5纳米,基因组为圆环状,单链DNA,由2300个碱基组成。本病毒尚未发现有不同血清型,但各株毒力有差异。

(2)接种试验:

a.接种雏鸡。1∶10肝组织悬液→肌肉或腹腔接种1日龄SPF雏鸡(无本病母源抗体)(0.1毫升/只)→观察典型症状和病变,接种14天后采血经肝素处理,测定红细胞比容值低于27%则表明贫血并提示本病毒的存在。

b.接种鸡胚。1∶10肝组织悬液→经尿囊腔或绒毛尿囊膜、卵黄囊接种4~5日龄鸡胚→不致死鸡胚,无鸡胚病变→接种后10~14天毒价最高,孵出雏鸡于14~15日龄发生贫血、死亡。

c.接种细胞培养物。肝病料悬液→接种MDCC-MSB1细胞(一种来源于立克氏病肿瘤的成淋巴细胞样细胞株),在含5%~10%胎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37℃,5%CO2条件下,悬浮培养,细胞接种浓度为2×105~5×105个/毫升→每隔2~4天盲传1~6代后,出现CPE(细胞体积增大,溶解,不能继续传代),(本病毒在细胞核内增殖)→超薄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核内包涵体→表明感染本病。

3.血清学试验 用VN、IFA、AGID、ELISA检测感染鸡血清抗体。用IFA、AGID、ELISA、DNA探针、PCR检测鸡组织或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抗原。

(1)微量病毒中和试验(VN):血清→56℃灭活30分钟→加等体积2×103个TCID50/毫升的本病毒混合→37℃1小时→接种5只1日龄SPF鸡(0.1毫升/只)→14天后确定其是否感染,3只或3只以上不感染,则为中和抗体阳性(微量中和试验在微量细胞培养板中进行)。

(2)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可查抗体也可查抗原):本病毒→感染MDCC-MSB1细胞→1500转/分离心10分钟→收集感染MDCC-MSB1细胞+少量PBS重新悬浮→涂载玻片→吹干→丙酮固定10分钟,+抗CAV血清→FA、IFA→感染CAv细胞核内可见大小不等的黄绿色荧光为阳性。

(3)ELISA试剂盒(查抗体):

4.类症鉴别要点

·成红细胞病毒病:用血液涂片镜检可区分由成红细胞病毒引起的贫血。

·马立克氏病(MD)和传染性法氏囊病(IBD):MD和IBD均有淋巴组织萎缩并有典型的组织学变化,但自然发病鸡不引起贫血症。急性IBD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比本病诱发的贫血消失早。

·包涵体肝炎:常发于5~10周龄鸡,在单一病原感染鸡不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球虫病:引起的贫血可见到血便和明显的肠道出血,而本病无血便和肠道点状出血。

·磺胺类药物和真菌毒素中毒:均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但肌肉和肠道有点状出血,同时鸡群有使用磺胺类药物的历史。

二、防治

1.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可用广谱抗生素控制与本病相关的细菌、真菌性继发感染。

2.重视和加强鸡群饲养管理及兽医卫生措施,防止本病水平感染,防止由环境因素及传染病导致的免疫抑制,及时接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马立克氏病疫苗。清净鸡场要采取严格防范措施,防止相关人员及各种用具传播病毒,不得使用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污染鸡场则应采取隔离,淘汰病鸡,更新鸡群等净化措施。

3.由于本病主要通过垂直传播,感染种鸡是本病的主要威胁,因此,控制、加强种鸡管理是防治本病的关键,加强检疫,建立健康种鸡群(包括后备种鸡和SPF种鸡)并建立抗体检测制度,及时淘汰感染种鸡。必须在引进前进行本病抗体检查,以严防感染带毒鸡进入鸡场。

4.免疫预防 目前国外有2种商品活疫苗,一是鸡胚CIAV活疫苗,对13~15周龄种鸡经饮水免疫,接种后4~5周产生抗体并可持续整个产蛋期,可使子代通过母源抗体获得保护。本疫苗不得在产蛋前3~4周使用,以防经蛋传播病毒。二是减毒CIAV活疫苗,经肌肉、皮下或翅膀接种种鸡,免疫效果良好,但血清学阳性的后备种鸡群不宜使用本疫苗。

【附】蓝翅病

(Blue Wing Diease,BWD)

蓝翅病(BWD)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鸡突然死亡,主要病理变化是皮肤与肌肉出血,尤其是翅膀出血发紫或变蓝,故称为蓝翅病。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衰竭减损;胸腺与法氏囊损伤最为严重。瑞典出现的BWD的皮肤病变比较突出并且通常缺乏骨髓病变,但是,BWD与其他国家所描述的鸡传染性贫血(CIA)是同一种病。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症状

BWD的暴发开始于10~16日龄,突然出现死亡率增高,表现急性过程。患病鸡精神沉郁,胸部着地,眼闭合,羽毛杂乱不整,鸡只颤栗,在几小时内死亡。头部苍白、贫血是该病的一个很明显的症状。感染BWD的大部分死鸡表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病变,通常在翅膀皮下出现深蓝色含血的渗出性积聚(蓝翅)。死亡高峰出现在17~21日龄,然而在大部分暴发的鸡群中,23~26日龄死亡率降低到正常水平。

(二)病理变化

1.主要病变在淋巴组织、皮肤、肌肉,实验室感染的病变也存在于骨髓,除了骨髓的病变,虽然实验室感染鸡不存在任何继发感染,但是在野外病例和实验室感染鸡的病变十分相似。淋巴组织,感染期在13~18天之间的鸡胸腺的病变最严重。胸腺变得很小,组织学检查发现淋巴细胞大量减少,网状上皮细胞增生,证明皮质部已完全退化。法氏囊病变程度虽不如胸腺重,但组织学检查发现有滤泡萎缩和淋巴细胞减少等症状。脾脏淋巴细胞数的减少属中等水平,感染期在22天以上的鸡出现淋巴器官大小有恢复现象。

2.在胸腺淋巴细胞内看到核内着色的包涵体。骨髓,实验感染鸡在感染后13~22天骨髓变成淡黄色,骨髓萎缩,出现红细胞和小粒细胞减少。造血组织被脂肪组织细胞所替换。感染后22天可看到未成熟的造血细胞明显增生,说明组织已再生。最近几年在瑞典野外发生的大部分BWD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骨髓萎缩。

3.对实验感染鸡的淋巴组织也包括骨髓进行分析,在感染后4~6天第一次发现病变,在感染后10~16天,成血细胞严重减少甚至是完全消失。在感染后20天骨髓开始恢复,在所有的其他报道中骨髓在感染后32天之前都已完全恢复。在感染后10~20天出现贫血。

4.皮肤和肌肉,皮肤出现淤斑,皮和皮下组织特别是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出现充血、水肿、出血。有时在肌肉深层肌细胞间也出现出血,也能看到肌细胞退化。在野外BWD病例中有时可在肝细胞中看到包涵体,但在实验室病例中不易看到。

(三)流行特点

1.BWD的传播 BWD/CIAV能从一定年龄种鸡群发生垂直传播。在肉鸡,我们发现BWD不能水平传播到相邻鸡舍,即使是将鸡养在上一批发生BWD的鸡舍内也不发生BWD的传播。然而,CIAV能发生水平传播,但鸡通常不产生任何病症。本病的发生由母鸡经卵垂直传播小鸡。因此,水平感染CIAV不会引起具有免疫力的鸡发生BWD。从BWD野外病例中分离到的病毒,有时具有能使低致病力禽呼肠孤病毒增强CIAV的效应,使本病危害加重。

2.在暴发的许多BWD中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这可以解释为混合感染了禽呼肠孤病毒或其他免疫抑制性病毒,也可能是由于免疫抑制而继发了细菌感染。

3.肉鸡水平感染CAV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普遍,我们研究发现不发生BWD时,CIAV抗体很低,而发生BWD后抗体增高。

4.病毒的抵抗力与年龄有关,造成这一结果可能是体液免疫反应的成熟或缺乏病毒复制的靶细胞的结果,年龄抵抗力的产生可能因为缺乏易感胸腺前体细胞造成的。鸡在1周龄内感染后在3周龄之前不会产生中和抗体,而3周龄的鸡在7天内会形成抗CIAV的中和抗体。形成的体液免疫竞争是形成年龄抵抗力的原因,Hu等(1993)研究证实了这一结果,切除鸡的法氏囊可取消对CIAV的年龄抵抗力,证明这种抵抗力是以抗体为起因的。这些鸡在较大年龄时可以见到胸腺淋巴细胞感染和严重的症状。

5.发现鸡群公鸡的死亡率比母鸡的高,说明公鸡比母鸡对BWD的易感性要强。

6.在BWD/CIAV暴发的病例中已发现有典型的免疫抑制症状。2周龄到3周龄的鸡出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脾和法氏囊淋巴细胞的减少以及骨髓中骨髓祖代细胞毁灭是比较普遍的症状。

几项免疫学研究已经证实出现了短暂的免疫抑制现象,并且发现免疫保护在感染后30天会完全恢复。CIAV感染将伴随T细胞介导的功能出现严重的缺陷,而且巨噬细胞的功能降低,其吞噬作用和杀菌活性降低。

在暴发的BWD/CIAV病例中经常较早继发细菌或霉菌感染,这也作为免疫抑制的一种表现。通常起始于皮肤出血的坏疽性皮炎容易继发细菌感染。

(四)实验方法

1.组织学检测 从野外自然发病和实验室攻毒发病的死鸡或宰杀的鸡中取病料作病毒分离,从检测的大部分鸡中取皮肤、肌肉、心脏、肝、脾、肾、法氏囊、淋巴结、骨髓和肺等组织样品。

作组织学检测的样品用10%福尔马林固定,采用标准石蜡切片技术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作病毒分离的标本匀浆,用PBS制成10%的悬液,冻融后离心,上清液置-70℃保存备用。

2.细胞培养 用14日龄SPF鸡胚制备原代鸡胚肝细胞(CEL)和类T淋巴细胞系MDCC-MSB1作病毒分离。MSB1细胞也用于中和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

(1)病毒分离:BWD的野外病料和实验室病料用CEL细胞培养和MSB1细胞(一种来源于马立克氏病肿瘤的成淋巴细胞样细胞株)悬浮作病毒分离。组织样品接种到组织培养瓶内,每天进行CPE(CEL)和生长抑制的观察。用CEL细胞培养的样品传两代后无CPE可视为阴性,用MSB1细胞培养的样品传7代后无形态变异也视为阴性。自然发生的BWD中,从肝、心、皮肤、胸腺、肌肉能分离到CIAV。

(2)病毒鉴定:在CEL细胞上引起CPE的病毒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适合标准尺寸和形态。MSB1细胞分离到的病毒用氯仿、低pH、热处理后进行理化性质的检测;56℃60分钟和80℃15分钟,最后经25纳米滤器过滤。分离株用CIAV的Gifu-1毒株(Yuasa等,1979)作标准抗原在MSB1细胞上进行交叉免疫荧光检测,鉴定为CIAV。

3.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首选用MSB1细胞进行血清中和试验。有人曾用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但随后有报道说该实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够理想(Bulow,1988),因此,采用血清中和实验。由于商业ELISA实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目前已成为常用检测方法。

二、防治措施

1.本病无特异治疗方法,通常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但效果不理想。另外维生素C、营养性药品的使用及抗病毒药的使用也为人们所采用。

2.预防和控制 由于本病主要通过垂直传播,对产蛋前几周的种鸡免疫接种能有效地防止子代鸡蓝翅病的暴发。加强种鸡管理是防治本病的关键,建立种鸡本病血清抗体检测制度,及时淘汰感染种鸡,引种时务必进行本病抗体检查以严防感染带毒鸡进入鸡场。

3.免疫预防 同前述鸡传染性贫血的免疫预防。

(本部分作者为尹燕博、刘俊辉、王娟)

上一篇:禽轮状病毒感染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