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鸭病毒性肝炎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326页(1964字)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死亡率高的急性、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肝脏出血,发病急,传播快。

本病毒有Ⅰ、Ⅱ、Ⅲ三个血清型。这三个型病毒在血清学上有明显差异,无交叉免疫性。Ⅰ型鸭肝炎病毒(DHV-1)又称古典株(classical DHV),在世界各地流行甚广,我国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多属此型。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天,雏鸭突然发病,精神委顿、缩颈,行动呆滞,跟不上群,眼半闭,厌食,嗜眠,呈角弓反张姿势,并在几小时内死亡,某些病鸭排出绿色水样稀粪。

(二)病理剖检

肝脏明显增大水肿,并有许多针头大至黄豆粒大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在感染初期呈空泡化,后期则出现病灶性坏死,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血管套现象。脾肿大,呈斑驳状。肾肿胀,血管明显,呈暗紫色树枝状。

(三)流行特点

1~5周龄的雏鸭发病严重,传播迅速,10日龄以内的雏鸭的死亡率高达90%~95%,10日龄以上死亡率为50%或更低。雏鸭可能在出现症状后的1小时内死亡。4~5周龄以上的鸭以及和火鸡不呈现临床症状,但可能带毒几周。病毒随病鸭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雏鸭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病毒的侵入门户是咽或上呼吸道,不能通过蛋传播。病后恢复鸭能继续随粪便排毒1~2个月。据报道,本病疫区池塘鲤等肠道内容物中有大量本病毒存在。棕色大(Rattus norvigicus)可作为本病毒的储存宿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四)实验室检查

1.病原分离与鉴定

a.病毒分离:通常采取发病初期或死亡后的病鸭血液、肝作为分离病毒的检样,接种鸡胚、易感鸭胚或细胞培养物。鸡胚于6天内死亡,否则连续盲传3代。

b.病毒鉴定:本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含有单股RNA,大小为20~40纳米,核衣壳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本病毒没有血凝特性和血细胞吸附作用。常用雏鸭和鸭胚接种或中和试验进行鉴定。

(1)雏鸭接种:取1~7日龄(无本病母源抗体的)雏鸭数只,皮下或肌肉接种10%~20%待检肝组织匀浆上清液,接种24小时后出现本病典型症状,30~48小时死亡(对照组全存活)。病变与自然病例相同,并从肝中分离到本病毒,即可做出诊断。本法最为敏感、可靠。

(2)鸭胚接种:取10~14日龄鸭胚(未接种本病疫苗的母鸭所产蛋),尿囊腔接种经抗生素处理的肝匀浆上清液,接种后24~72小时死亡(对照组全存活),胚皮下出血、水肿,肝肿胀呈灰绿色,有坏死灶。从胚肝或尿囊液中再次分离到本病毒,即可确诊。

2.血清学检查 测定抗体的方法有中和试验、荧光抗体染色法、AGID等。

3.类症鉴别要点 要与鸭瘟、沙门氏菌病或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等相区别。黄曲霉毒素中毒症也有肝炎症状,但肝脏无出血变化。

二、防治

(一)治疗

无特异治疗方法,对病鸭可紧急注射康复鸭血清或高免蛋黄。

(二)预防

切实加强防疫、消毒工作,力求自繁自养,切勿从本病的疫区疫场购入雏鸭,做好人员、车辆、用具、垫料的卫生消毒工作。常用灭活苗或弱毒疫苗来进行预防。灭活苗包括脏器灭活苗、鸭胚灭活苗和鸡胚灭活苗。弱毒疫苗有鸭胚鸡胚化弱毒疫苗、鸭瘟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弱毒疫苗和鸭肝炎自然弱毒疫苗,一般生物制品厂都有生产。通常雏鸭在1日龄时肌注一次弱毒疫苗,种鸭间隔6周免疫一次。用鸡胚化鸭肝炎弱毒疫苗免疫母鸭2次,1毫升/次,间隔2周。母鸭抗体至少维持7个月,其后代母源抗体可保持2周。

上一篇:鸡传染性贫血病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