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鸡疏螺旋体病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470页(2466字)

疏螺旋体病又称包柔氏病(Borreliosis),是由波斯锐缘蜱传播的鹅包柔氏疏螺旋体(Borrelia anserina)引起的禽类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厌食、贫血、排浆液性胆汁样绿色稀粪,内脏出血,肝、脾明显肿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该致病螺旋体有多种血清型,型间交叉保护力很低。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1)急性型:发病突然,体温高达43℃以上,垂头闭眼、厌食、饮水增加,排浆液性粪便(外层为浆液,中层为绿色,内层有白色块状物),病鸡迅速消瘦,血涂片中见有螺旋体,后期出现贫血,一侧或两侧翅或腿麻痹,最后抽搐而死,病程一般4~5天。

(2)亚急性型:占发病鸡中大多数,体温持续升高,呈弛张热型,螺旋体随体温升高在体内长时间存留,血涂片中螺旋体呈团状,病程约2周。

(3)一过型:此型病例少见,病初发热、厌食、垂头呆立,1~2天后体温恢复正常,血中螺旋体消失,不治自愈。

(二)病理剖检

主要病变: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是脾脏明显肿大(约6倍),呈斑驳状,切面呈槟榔样外观。肝肿大、质脆,表面有出血点和坏死灶。肾脏肿大、苍白,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积。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并有绿色黏液性肠炎。血液稀薄,呈咖啡色。

(三)流行特点

不同日龄的鸡、火鸡、鸭、鹅均可感染,但3周龄以内雏鸡最易感,老龄禽和鸽有抵抗力,潜伏期为3~12天。本病由波斯锐缘蜱和吸血昆虫叮咬传播,蜱还可经卵将本菌垂直传递给其后代。鸡螨、虱则为机械传播。康复禽不带本菌,病原菌在血循环中消失后,即从组织中消失。

本病多见于热带、亚热带蜱繁息地区,每年5~9月多发。

(四)实验室检查

1.病原分离

(1)病料采集:取发热期病鸡血液(最好收集血浆,用血沉棕黄层作抹片)或肝、脾组织涂片。

(2)分离培养:将器官病料接种于加有血清的培养基,可见本菌生长。

2.病原鉴定

(1)染色镜检:将上述病料经姬姆萨氏或瑞氏染色后,镜检或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见有弓形、蹄形或S形等弯曲稀疏不规则,由5~8个螺旋组成的螺旋体(有的则围绕在红细胞表面,病初螺旋体多为散在,后期多成团或束状)(用于本病早期诊断)。

本菌在禽体内的消长情况,随血清抗体含量而变化,抗体逐渐增高,本菌发生网状凝集,抗体量再增多时,则菌体发生溶解,从此血中查不到本菌。

(2)鸡胚接种:取病鸡血液或组织悬液经尿囊腔接种鸡胚,2~3天后,用暗视野可从尿囊液中查出螺旋体。

3.血清学试验 本病后期,菌体发生凝集和溶解,螺旋体已从血液或组织中消失,此时,用血清学试验仍可检出肝、脾中本菌抗原的存在。本病常用的血清学试验有琼扩试验和凝集试验。

4.动物试验 将病料肌肉接种于3~7日龄雏鸡或10~15周龄幼鸡(1∶5病料液0.5~1.0毫升/只),接种后10天内每天以暗视野或相差显微镜检查,接种鸡可在3~5天出现螺旋体。

5.类症鉴别要点 本病应注意与其他急性败血性禽病相区别:

·禽白痢和禽伤寒:病原为沙门氏菌,脾不肿大,但心、肺有坏死灶。

·鸡霍乱:病原为巴氏杆菌,肝虽有坏死点,但脾不肿大。

·禽流感和新城疫:各有其典型组织病理变化。

马立克氏病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眼、神经、内脏器官出现肿瘤。

二、防治

(一)药物治疗

1.肌肉注射青霉素2万~3万单位/只,2次/天,连用3天。

2.肌肉注射链霉素1万~2万单位/只,2次/天,连用3天。

(二)预防

1.灭蜱防虫(蚊、螨、虱),切实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清除和杀灭禽舍及周围环境中本菌的传播媒介——蜱,是防治本病最有效的措施。用3%马拉硫磷高压喷雾禽舍和环境中蜱常躲藏的缝隙,每月一次。本病流行地区,可用0.5%马拉硫磷浸浴鸡只,以控制消失幼蜱。

2.免疫接种采用本菌本地流行血清型鸡血、组织或禽胚匀浆→用0.2%福尔马林或酚灭活→制成多价苗或自家疫苗→于8~10周龄免疫接种。

我国新疆曾用自制菌苗,注苗后10天产生抗体,疫苗安全、有效。

上一篇:鸡念珠菌病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