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禽弓形虫病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512页(2405字)

禽弓形虫病又称为禽弓状体病、禽弓浆虫病和毒浆虫病。是人所共知的一种重要人畜共患病,与人类健康有密切关系。是由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有时也侵害生殖系统、骨骼肌和内脏器官。多为急性感染,但在合适的生态条件下可造成明显的禽弓形虫病。但的发病并不常见,因此对养禽业的意义不大。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临床综合征随宿主年龄、虫株和感染方法而有所不同。鸡的临床症状为厌食、消瘦、鸡冠苍白和皱缩、排白色粪便、拉稀、共济失调、运动失调、振颤、角弓反张、歪头和失明。火鸡和鸭的感染轻微,不易发觉。

(二)病理剖检

肉眼病变:肝和脾肿大、坏死性肝炎、心包炎、溃疡性肠炎、肺充血和脑炎。

病理组织学:在肝上可见到凝固性坏死和弥漫性静脉窦充血。心肌、胰和睾丸发生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异嗜白细胞的弥漫性浸润。脑中的病变为血管周围充满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脉络膜绒毛的淋巴细胞浸润,侧脑室的室管膜增生,软脑膜增厚,大脑、脑干和小脑血管周围及侧脑室神经胶质增生。

(三)流行特点

人、45种哺乳动物、70余种鸟类及5种冷血动物均可自然感染本病。

科动物(家猫、豹猫、美洲狮、美洲、短尾猫和亚洲豹)是龚地弓形虫的终末宿主。中间宿主包括爬虫类、63种以上的鸟类和27种哺乳动物。传播方式是肉食癖、粪便污染和胎盘感染。缓殖子和速殖子可通过肉食而传播;卵囊内的子孢子是通过粪便污染传播的;由母体摄入的有包囊的速殖子,或含有子孢子的卵囊,均可通过胎盘感染而传播。食粪节肢动物,如蝇、蟑螂、蚯蚓等可作为本虫的搬运宿主。它们在吃入禽弓形虫卵囊后,也可成为鸡的感染来源。在一次迅速暴发的雏鸡弓形虫病中,全群大部分鸡受到感染,死亡率达50%。

发病机理(生活史):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阶段发生在某些猫科动物的肠壁上皮细胞中。猫科动物吞食了包囊(或称组织囊,内含数百至数万个缓殖子)、游离的或细胞内的滋养体(或称速殖子)或卵囊后,才能在它们的上皮细胞内发育,进行球虫型发育繁殖。经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产生卵囊,卵囊随猫的粪便排出体外。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禽弓形虫的滋养体、包囊或卵囊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进入动物体内,通过淋巴或血液系统进入有核细胞,在包浆内以内生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如机体抵抗力弱可引起动物发病。如抵抗力强可成为无症状带虫者,并在组织脏器内形成包囊。

(四)实验室检查

(1)病原分离:用感染组织的混悬液接种实验动物和鸡胚,或用脑、肝、肺或脾的混悬液接种细胞培养分离和鉴定禽弓形虫,腹腔和脑内接种小是较好的分离方法。强毒虫株接种小鼠后,可在数日内发生死亡。如果怀疑为弱毒株时,可在接种小白鼠后8~10周,检查脑部,寻找包囊,分离出的弓形虫需用血清学的方法来鉴定。

可用姬姆萨染色腹腔液或各组织的涂片,也可用脑、肝、脾、肺、淋巴结和眼的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虫体。

弓形虫可在6~12日龄的鸡胚绒毛尿囊腔上生长,鸡胚经7~10日死亡;在皮肤和内脏上出现出血和结节性病变。在绒毛尿囊膜上呈现无数黄白色的、直径为0.3~0.5毫米的斑块。在用瑞氏染液染成的绒毛尿囊膜的涂片上,可出现无数的和细胞内的弓形虫。

(2)病原鉴定:

各种宿主的禽弓形虫病都是由一个种即龚地弓形虫引起的。

当龚地弓形虫单个存在的滋养体(速殖子),呈月牙形,大小为4~6微米×2~3微米,一端偏尖,一端较钝,一个细胞核,偏中近钝端。既无伪足,也无纤毛和鞭毛。姬氏染色后,胞浆呈淡蓝色,有颗粒,核为紫红色——深蓝色。出现于急性病例腹水中。

二、防治

(一)治疗

磺胺类药物如磺酰氨苯砜(SDDS)对本病进行早期治疗有较好疗效。但晚期效果较差。

(二)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对啮齿类、食粪节肢动物和猫的控制以减少感染性滋养体和卵囊来源;开展经常性灭鼠工作,禽舍内严禁养猫,并防止猫进入禽舍,避免猫与畜禽及饲料接触(污染)。

2.种畜禽定期进行弓形虫血清学或变态反应检查,淘汰查出的隐性感染畜禽。

3.加强畜禽舍消毒,用氨水、干燥和55℃高温(热水)杀灭环境中的弓形虫卵囊。

4.用SDDS等磺胺类药拌料,防治卵囊形成和感染。

5.加强肉品卫生检疫,深埋弓形虫病禽,防止被偷吃。

上一篇:戴文绦虫病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