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羊生产途径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肉饲养技术手册》第9页(2012字)

1.建立健全肉羊生产良种繁育体系 有了良好的羊种,但没有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同样不能适应现代肉羊生产的需要。目前我国虽然在肉羊生产试点上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全国肉羊生产来讲,肉羊的良种繁育体系尚未形成。因此,今后我们工作的重点仍应放在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上。根据我国现阶段肉羊生产现状和联合育种技术的需要,良种繁育体系应重点抓好原种场、种羊繁育场的建设,并结合杂交改良,积极推广羊人工授精技术,加快羊人工授精网站的建设,大力推广优秀种公羊的使用面。同时要与肉羊生产基地结合,真正做到有试点、有示范、有推广面,点面结合的肉羊生产商品基地。

2.开展经济杂交 利用经济杂交的杂种优势进行肉羊生产是肉羊中最成功的经验。

现阶段我国各地采用经济杂交方式生产肉羊。在内蒙古自治区,利用英国萨福克羊作父本与本地蒙古细毛母羊和本地细毛杂种母羊杂交,在草原区放牧育肥,生产的杂交一代6个半月龄,羯羊胴体可达18.33±2.06千克,净肉量平均达13.49±1.63千克(唐道廉,1988)。新疆畜牧厅阎厚忠(1985年)及新疆农垦科学院(1988年)利用德国美利奴羊和边区莱斯特羊、罗姆尼羊与阿勒泰大尾羊杂交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对湖羊、小尾寒羊及本地粗毛羊利用无角道赛特、夏洛来、萨福克羊等进行经济杂交,也可有效提高后代产肉量。近年来,在山羊生产中,江苏、四川等地区利用波尔山羊与本地母羊杂交,杂交后代体型已趋向父本,大大提高了产肉量。大量试验证明,采用杂交方式提高绵羊、山羊的产肉性能是发展我国肉羊生产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提倡,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广。

3.保持合理的羊群结构 提高繁殖母羊比重。长期以来,我国的羊群结构一直处于不合理状态,母羊中能繁殖母羊比例低,一般在50%左右,羊群扩繁慢,经济效益低。羊群结构应以繁殖母羊为基础,按照适当比例配置公羊、幼龄羊,以利于组织再生产、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各种生产用途的羊群结构应当是:毛肉兼用羊每群繁殖母羊应占60%~70%、毛用羊应为50%~60%、肉用羊不能低于60%,否则很难盈利。

4.积极推广当年羔羊出栏 养羊出栏率是养羊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羊的生长增重规律是前期快,后期慢,到1.5~2岁时达到成熟,逐渐停止生长。生后前3个月骨骼生长最快,4~6个月肌肉和体重增长最快,以后脂肪沉积速度增快,到1岁时肌肉和脂肪的增长速度几乎相等,而饲料报酬随日龄增长而降低。应利用羔羊生长发育快和饲料报酬高的特点,积极推广当年羔羊当年出栏,是节省饲料、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要配合羔羊育肥技术,可以使当年羔羊达到理想的屠宰水平。

5.积极开展饲草、饲料的加工调制 无论羔羊繁殖和羊的育肥,均必须有充足的饲草饲料来源,要保证肥羔生产尤其需要符合羔羊快速生长的优良草料。传统的养羊方式在放牧条件下绵、山羊的饲草来源主要是天然草地、草山草坡中的自然植被,很少使用农副产品和精饲料补喂。根据羊的生物学特性及现代化肉羊生产的需要,首先要对天然草地进行人工改良,或种植人工牧草,在耕作制度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实行三元结构,在青绿饲料丰富时重点放牧加补饲,在枯草期则可完全舍饲喂养加运动。为此应加大秸秆类粗饲料的利用,研制秸秆类粗饲料的优良添加剂,尽量在枯草期使羊能保证全价营养。

6.认真做好羊的疫病防治 进行现代化的肉羊生产,必须建立适合于现代肉羊生产的疾病防治体系,研究肉羊的主要代谢疾病治疗和预防措施。

7.加快人员培训和市场开拓 肉羊生产在我国虽已有多年历史,但集约化肥羔生产和成羊育肥,仍是畜牧业中的一项新技术,其成功的经验不多,各地条件各异,如何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肉羊生产必须有一批掌握现代养羊技术,懂管理、懂饲料营养、懂繁殖育种技术和开拓市场能力的人才。目前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实行的公司加农户,头企业应是养羊户生产组织者。在没有龙头企业的地方要积极提倡成立农民养羊协会,组织规模养羊专业村、专业户生产,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多方位市场,提高养羊生产效益。

在肉羊生产系统中需加强对养羊户的培训,首先要改变其生产经营观念,明确养羊效益获取的最佳途径是规模生产,专业经营,企业管理,加快出栏,提高母羊繁殖力,加快普及科学养羊知识,懂得和掌握疫病防病方法,这样才能实现肉羊生产的科学化、商品化和现代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