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肉羊饲养技术手册》第148页(1267字)
口蹄疫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为国家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其临床特征是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口蹄疫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其传染性极高,传播快,流行广,发病率高,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性大。在国际上被列为动物防疫检疫的重要病。
口蹄疫病原为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的口蹄疫病毒属(Aphthavirus)。口蹄疫病毒目前有A、O、C、南非Ⅰ、南非Ⅱ、南非Ⅲ及亚洲Ⅰ型共7种血清型。各型间彼此几乎没有交叉免疫性。但各型在发病症状方面的表现却没有什么不同。每个血清型又分若干亚型,同型各亚型间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根据世界口蹄疫中心公布,计有O1-10、A1-30、C1-5、南非Ⅰ1-6、南非Ⅱ1-3、南非Ⅲ1-4、亚洲Ⅰ1-3。
口蹄疫病毒在病羊的水疱皮及其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发热期血液内的病毒含量最高。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不怕干燥。在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到数月之久。水疱皮内的病毒在-30~-70℃可保持12年。高温和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酸碱对口蹄疫病毒的作用很强,1%~2%氢氧化钠、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0.2%~0.5%过氧乙酸、4%碳酸钠溶液均是口蹄疫病毒的良好消毒剂,短时间内即能杀死病毒。酸、酒精、氯仿对口蹄疫病毒不起作用。
本病以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方式传递,发病没明显的季节性。
症状及病变:潜伏期一周左右。初期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反刍减少或停止,流涎,肌肉震颤,常群发。山羊多见于口腔,呈弥漫性口膜炎,水疱发生于硬腭和舌面,水泡往往经过1~2天自行破裂,形成烂斑。绵羊蹄部症状明显,口腔粘膜变化较轻。四肢的皮肤、蹄叉和蹄踵发生水疱和糜烂,严重的发生化脓,坏死甚至蹄匣脱落,羊只跛行。羔羊有时有出血性胃肠炎,常因心肌炎而死亡。
除在口腔、蹄部有水疱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食道可见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有黑棕色痂块。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片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
预防:
1.无本病的地区不要从有病地区(国家)引进动物及其产品、饲料等,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疫。
2.口蹄疫常发地区要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3.有可能发生口蹄疫的地区,应给羊只注射国家认可的同型口蹄疫疫苗。
治疗:本病无特效药。病羊及同群羊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