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快疫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肉饲养技术手册》第162页(1218字)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突然,病程极短,其特征是真胃呈出血性、炎性损害。

腐败梭菌是厌气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在动物体内外能产生芽胞,不形成荚膜,能运动。该菌一般在肝表面触片染色镜检呈无关节的长丝状,这是腐败梭菌突出的特征,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一般消毒药均能杀死腐败梭菌的繁殖体,但芽胞抵抗力强。因此,必须用强力消毒药20%漂白粉、3%~5%氢氧化纳进行消毒。

腐败梭菌常存在于土壤、牧草、饲料和饮水中,经口感染,发病羊多为营养状况好6~18个月的羊只,以绵羊最为易感,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该菌为消化道常在菌,当存在不良的外界诱因,如气候骤变,阴雨连绵,饲养环境恶劣、饲喂冰冻或受污染的草料、有内寄生虫等时都可诱发本病。

症状及病变:潜伏期不明。突然发病,病羊往往在不出现临床症状时突然死亡。常在放牧时死于牧场或早晨时发现羊死于圈舍内。病羊突然停止采食和反刍,呻吟,磨牙,腹痛,呼吸困难,口鼻流出带血液的泡沫,痉挛倒地,四肢作游泳状运动;有的病羊病程稍长,表现为离群独处,卧地,不愿走动,食欲废绝,牙关紧闭,行走不稳,易惊厥,里急后重,体温表现不一,有的正常,有的高达41.5℃;粪便恶臭,带血和黏液。通常经数分钟至几小时死亡。痊愈者少见。

死后不久腹部迅速肿大,口、鼻常有白色或血色泡沫;口内可流出食物。主要病变表现在第四胃出血性炎症变化,黏膜充血肿胀,尤其在胃底部和幽门附近黏膜,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其表面坏死,出血坏死区低于周围正常的黏膜,黏膜下组织水肿;胸、腹腔、心包大量积液,心内膜特别是左心室和心外膜有多数点状出血;胆囊肿大,肠道和肺脏的浆膜下也可见出血。尸体迅速腐败。

本病生前诊断比较困难,死后应注意第四胃变化。确诊需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预防:

1.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

2.尽量避免人为地改变环境条件,减少发病诱因,加强饲养管理,防止感冒,避免羊只采食冰冻饲料。

3.常发地区应定期注射疫苗。

4.当本病发生严重时,可考虑转移牧场。

治疗:由于本病的病程极短,往往来不及治疗。一旦羊群发病,应立即隔离病羊,彻底清扫羊圈,用3%~5%氢氧化钠等反复消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