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痢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肉饲养技术手册》第164页(1654字)

羔羊痢疾是出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和小肠溃疡为特征。本病常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给养羊业带来重大损失。

本病的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出生羔羊可通过吮乳、饲养员的手、饲养用具、羊的粪便等进入羔羊消化道,在肠道中繁殖产生毒素,造成肠毒血症导致死亡。除感染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外,也可通过脐带或伤口侵入机体。

促使羔羊发生本病的诱因有: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弱;哺乳不当,饥饱不均;气候寒冷,羔羊受冻等。本病有一定的规律性,草差而又没有搞好补饲的年份,气候最冷和变化较大的月份都易发生本病。纯种细毛羊的适应性差,发病和死亡率最高。

本病多发生在一周龄以内的羔羊,2~3天内的发病较多,4~5天的较少,7日龄以上的很少发病。

症状及病变:潜伏期1~2天。病初精神萎顿,低头拱背,病羔与母羊分开,不食,喜卧,排恶臭黄色或带血的稀便,有的稀薄如水。病羔逐渐虚弱卧地不起。若不及时治疗,常在1~2天内死亡;只有少数病轻的可能自愈。有的病羔,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可带血或呈血便,其主要表现是神经症状,四肢瘫痪,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最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若不抓紧救治,常在数小时到十几小时死亡。

尸体脱水现象严重,其最显着的病理变化是在消化道,第四胃内往往存在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黏膜充血,发红,肠黏膜坏死,溃疡,溃疡直径1~3毫米,周围有出血环,肠道中充满血样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有时有出血点。肺常有充血区域或瘀斑。

该病可通过症状及病变初步诊断。

预防:

1.在常发地区,应定期注射羔羊痢疾苗或“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四联苗”。

2.平时抓好母羊的饲养管理,抓膘保膘,使所产羔羊体格健壮,抵抗疫病增强。

3.抓好平时的消毒工作,对母羊的乳房、饲养用具、饲养人员自身应彻底消毒,以防病原通过消化道传入本病。一旦发生疫病,应随时隔离病羊。

4.合理哺乳,避免羔羊饥饱不均。并注意羔羊的冬季保暖工作。

5.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灌服土霉素0.15~0.2克,每日一次,连服3天,有一定的预防本病的效果。

治疗:治疗羔羊痢疾的方法很多,效果不一,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和效果,及时发现,合理治疗。

1.土霉素0.2~0.3克,或再加胃蛋白酶0.2~0.3克,加水灌服,每日3次。

2.磺胺胍0.5克,鞣酸蛋白0.2克,次硝酸铋0.2克,重碳酸钠0.2克或再加呋喃唑酮0.1~0.2克,加水灌服,每日3次。

3.先灌服含福尔林0.5%的6%硫酸镁溶液30~60毫升,6~8小时后再灌服1%高锰酸钾溶液10~20毫升,每日2次。

4.呋喃西林0.5克,磺胺胍2.5克,次硝酸铋6.0克加水100毫升混合,羔羊每次灌服4~5毫升,每日3次。

各地区还可根据条件,运用中药治疗。在选用各治疗方法时,还应针对其他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上一篇:羊快疫 下一篇:肉羊饲养技术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