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大肠杆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肉饲养技术手册》第168页(1452字)

羔羊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新生幼畜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败血症和剧烈的腹泻,导致严重的脱水。

该致病性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无芽孢,无荚膜,有鞭毛。需氧或兼性厌氧。

病羊和能排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带菌羊为本病的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水源、饲料,以及母羊的乳头和皮肤。当羔羊吮乳,舐舔或饮食时,经消化道感染;经脐传染也为数不少。羔羊得该病多见于生后2~6周龄,3~8月龄的羊也可发生。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舍饲时期,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在放牧季节很少发生。母羊在分娩前后营养不足,饲料中缺乏足够的维生素、蛋白质,羊舍阴暗潮湿,通风不良,污秽,气候突变,羔羊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营养不足,均能促使本病的发生、流行。

症状及病变:潜伏期数小时至1~2天。分为败血型和肠型。

1.败血型 主要发生于2~6周龄的羔羊,病初体温达41.5~42℃,精神萎顿,结膜潮红,呼吸浅表,脉快而弱,表现精神症状,四肢僵硬,运步失调,头常弯于一侧,视觉障碍,磨牙,头向后仰,一肢或数肢作划水动作,病羔口吐泡沫,鼻流黏液。有些关节肿胀,疼痛,随后昏迷,由于并发肺炎而呼吸迫促,很少或不发生腹泻。多于发病后4~12小时死亡。

2.肠型 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病初体温达40.5~41℃,不久即下痢,其后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有的突然死亡,病程长的精神萎顿,呆立不动,呼吸困难,粪便先呈半液状,由黄变灰,以后粪呈液状,含气泡,混有血液和黏液。病羊腹痛,拱背、萎顿、虚弱、卧地,如不及时救治,24~36小时死亡,病死率15%~75%,有时可见化脓性——纤维素性关节炎,从肠道各部分可分离致病性大肠杆菌。

败血型病变可见胸、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内有纤维素;关节肿大,尤其是肘、腕关节,滑液混浊,内含纤维素性脓性絮片;脑膜充血,有很多小出血点。肠型病变尸体严重脱水,真胃、小肠和大肠内容物呈黄灰色半液状,粘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发红,有的肺呈小叶性肺炎变化。

诊断该病可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变作初步诊断,确诊时败血型可从血液、内赃组织中检出病原菌;肠型可从肠道发炎的粘膜检出致死菌。

预防:

1.加强对母羊的产前产后的饲养管理,使其营养、维生素、蛋白质等配比平衡,以增强羔羊的体质和抗病力。

2.羔羊及时吮吸到初乳,减少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断乳期饲料不要突然改变。

3.注意保持羊舍的干燥和卫生,减少病原菌的感染。注意气候的突变,及时增加保温设施。

4.应用我国研制的福尔林大肠杆菌菌苗,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治疗:治疗原则为抗菌,补液,调整胃肠机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