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肉饲养技术手册》第172页(1283字)

沙氏菌病又名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人和动物疾病,特征多表现为败血症、毒血症和胃肠炎,可使怀孕羊引起流产。

羊沙门氏菌病主要由伤害沙门氏菌、羊流产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卵圆形小杆菌,不形成芽孢,有鞭毛,能运动。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

病羊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引起感染,病羊和健康羊交配或用病公羊的精液人工授精,也可感染,子宫感染也有可能。

本病发生于不同年龄的羊,无明显的季节性,育成期羔羊常于夏季和早秋发病,孕羊主要在晚冬、早春季节发生流产。

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应不良;长途运输,疲劳和饥饿,内寄生虫和病毒感染;气候突变;分娩,手术;新引进的羊只未实行隔离检疫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症状及病变:

1.下痢型 多见于15~30日龄的羔羊,精神沉郁,离群,低头,弓背,发热,体温达40~41℃,厌食,喜卧,腹泻,排粘性带血稀粪,迅速出现脱水症状,经1~5天死亡,病死率达25%。

病变为尸体消瘦,真胃和小肠空虚,黏膜充血,有半液状分泌物,肠系膜淋巴结增大,水肿,心内外膜有小出血点。

2.流产型 流产前,病羊体温升高,厌食,部分羊出现腹痛症状。流产前后数天阴道有分泌物流出。流产多见于妊娠的最后2个月。病羊伴有胃肠炎和败血症,出现症状后往往于24小时内死亡。病羊可能排出分解腐败的胎儿,死产或弱羔。病母羊也可在流产后或无流产的情况下死亡。羊群爆发一次,一般持续10~15天,流产率和病死率达60%。

死亡母羊有急性子宫炎。

诊断:在本病流行地区,根据发病季节,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的诊断,确诊需从病羊的血液、内脏器官、粪便或流产胎儿胃内容物等取材,进行细菌学检查。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饮水清洁和卫生。

2.据报道,控制羊沙门氏钧病,可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所制成的菌苗。

3.发现病羊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治疗:可选用给药敏试验有效的抗生素,如氯霉素、土霉素、新霉素,并辅以对症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