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转血矛线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肉饲养技术手册》第182页(973字)

捻转血矛线虫病是寄生于反刍动物第四胃引起的以贫血和消化紊乱为特征的寄生虫病。

病原:捻转血矛线虫呈毛发状,淡红色,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矛状的角质齿,雄虫长15~19毫米,尾端有发达的交合伞。雌虫长27~30毫米,白色的生殖器官环绕于红色含血的肠道周围,形成了红白线条相间的外观。

发育史: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环境下,经过第一、二幼虫期,发育成有感染性的第三期幼虫,被宿主摄食后,在瘤胃中脱鞘,经再次脱皮,形成童虫而寄生在真胃中。

症状:急性型羔羊突然死亡。主要表现病羊被毛粗乱,消瘦,精神不振,贫血,下颌间隙和下腹部发生水肿,下痢和便秘交替发生。病程转为慢性,症状不明显。

剖检病羊时可在真胃找到大量红色虫体,吸附在黏膜上或游离在胃内容物之中。

预防:

1.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一般认为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驱虫后的粪便堆集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消灭虫卵和幼虫。

2.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放牧时应避免在低湿的地点放牧。不要在清晨、傍晚或雨后放牧,以减少感染机会。注意饮用水的卫生。

4.加强牧场管理,做好有计划的轮牧。

治疗:

1.伊维菌素 每千克体重200毫克,皮下注射。

2.左咪唑 每千克体重6毫克,一次灌服。

3.丙硫咪唑 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一次口服。

主要寄生于羊小肠的羊仰口线虫病(钩虫病),寄生于羊大肠的食道口线虫病(结节虫病)和阔口线虫病的防治方法与捻转血矛线虫病相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