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使用技术原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药混用手册》第26页(5210字)
由于杂草和作物都是植物,所以选择除草剂的关键在于选择性地防除杂草而不伤害作物。杂草往往是多种混生的,但不同作物田中一般都有一种或几种主要杂草,所以选择除草剂时应根据作物种类、主要杂草种类以及环境条件三个方面的因素。
1.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因素
(1)杂草 杂草是除草剂的作用对象,杂草的生育状况肯定影响除草剂的除草效果。由于不同的除草剂对杂草的作用部位、作用方式都不尽相同,所以针对不同的除草剂,要求在杂草的不同生育期施用,才能充分发挥除草剂的药效。
氟乐灵、灭草猛等除草剂,对杂草的幼芽起作用,所以一般在播前混土处理,杂草在萌芽过程中幼芽与除草剂接触受害导致生长发育不正常或导致死亡。因为氟乐灵主要通过杂草幼芽吸收而起作用,而且它易挥发和光解,故进行混土处理,而不能进行茎叶喷洒。
莠去津、西玛津等属于光合作用抑制剂,但它们易被杂草根部吸收并向上传导,其中莠去津亦可以被叶面吸收,所以莠去津就可以进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或在苗后茎叶处理防除玉米田杂草。但西玛津不易被杂草叶面吸收,故只能用于土壤处理。
茎叶处理型的除草剂苯达松、敌稗等则必须在杂草的幼龄阶段喷洒,杂草在幼苗根系少,抗逆能力差,对除草剂比较敏感。尤其是敌稗在稗草3~5叶期以前效果良好,在3~5叶之后药效显着降低。拿捕净(稀禾定)在杂草2~4叶期,株高8~12厘米时效果最佳。
激素型除草剂如2,4-滴类几乎可以在杂草生长的各个阶段起杀草作用,因为它们能被杂草的各个部位如根、茎、叶吸收。所以这类除草剂可以作茎叶处理剂。根部吸收的药剂也可引起地上部分植株中毒死亡。
触杀型除草剂如百草枯等(亦称灭生性)需要与杂草叶片接触后才起作用,所以对那些叶表面绒毛少,易于和药剂接触的杂草效果较好,对于叶面绒毛多的杂草就必须设法增强除草剂的湿润展着性能,才能保证足够的药效。
综上所述,选择除草剂必须考虑到杂草的生长发育时期以及生理状态。
(2)除草剂施用方法 除草剂的施用方法主要指施药量、施药方式及喷洒技术。
不同的除草剂,由于其药效水平不同,用量也不同。黄酰脲类除草剂号称超高效除草剂,每公顷只需用10~30克的有效成分,过量施用不但造成浪费,还会给下茬敏感作物带来药害。而禾大壮、甲草胺等每公顷用量可达2~4千克。
茎叶喷洒的除草剂一般要求在杂草幼龄期喷洒,而且要喷洒均匀,要求雾滴密度比土壤处理的除草剂要大,比杀虫剂、杀菌剂也大。此外,还要求喷洒药械能准确地将雾滴喷洒在杂草上,减少飘移。黄酰脲类超高效除草剂更要求喷洒均匀和准确对准靶标,因为这类除草剂用量特别少。
(3)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 土壤条件对土壤处理剂的除草效果影响较大,土壤有机质对除草剂的吸附会降低药效,所以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一般需加大用药量。土壤墒情好,含水量高有利于杂草对除草剂的吸收,可提高药效。此外,土壤肥、水充足时杂草生长旺盛,组织柔嫩,对除草剂的吸收也增强,敏感性也增强,此时用药可提高防治效果。
温度可以影响杂草的生长发育速度,影响除草剂的吸收和传导速度,一般高温有利于提高除草效果,低温不利于提高药效,还可能降低除草剂的选择性。
光照强可以促进杂草生长,增强杂草的各种生理功能,有利于除草剂的吸收和传导,可提高药效。
一般情况下喷药后降雨会造成雾滴被雨水冲涮而降低药效。降雨对乳油、浓乳剂的影响小,对可湿性粉剂、水剂的影响较大。但有些除草剂如茅草枯在喷药后5分钟内大部分可被叶片吸收,因而受降雨的影响不大。
2.选用除草剂的原则
(1)正确选择除草剂品种 不同的除草剂品种具有不同的作用特性,其所能防治的杂草种类,以及对不同作物的安全性也不相同。另外,不同作物田的杂草发生、分布与群落组成也不同,所以选择除草剂品种时必须考虑这几个方面的因素。
(2)根据除草剂品种特性,杂草和作物的生育状况,气候条件及土壤特性,确定除草剂的单位面积最佳施用量。
(3)选择最佳施用技术,做到喷洒均匀,不重喷、不漏喷,所以喷洒前要使喷雾器的各喷头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作好喷洒计划。
(5)设计不同的除草剂进行轮用或交替使用,以防杂草产生抗药性和防止杂草群落发生演替。
(6)注意防止除草剂中毒事故的发生。除草剂虽远不如杀虫剂毒,但中毒事故也时有发生,切不可大意。
3.除草剂选择性原理 除草剂之所以杀伤杂草而不伤害作物,或对单子叶杂草和双子叶杂草的杀伤效果都不同,或不同的作物对同一除草剂有不同的耐药性等都与除草剂的选择性有关。除草剂的选择性决定于三个方面,一是除草剂本身的性质,二是杂草和作物的生理生化及形态的差异,三是除草剂使用方法。三者结合起来才能使除草剂按照我们的目的防除杂草,保护作物。
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可以分成如下几种。
(1)形态选择性 指不同植物之间在形态上的差异形成的选择性。形态差异指:根系分布深浅,生长点位置,种子大小,叶表面性质(蜡层厚薄,叶片展开角度和方向,叶面大小,绒毛多少)等。如双子叶植物叶片光滑、宽大、展开成水平状,易于接受和吸收除草剂,易被杀死或易受药害。单子叶植物叶片窄、绒毛多、不易受害、耐药力较强。
(2)位差选择性 位差选择性是根据作物和杂草根系分布差异,通过使用方法赋予除草剂以选择性。就是把除草剂施在浅土层内与杂草种子在土壤中的位置相同,但不影响播种在较深层的作物种子。如除草醚药层只有0.3~1厘米,栽插下去的水稻根系在2~3厘米深处,而稗草种子通过整地后大都分布在0.3~1厘米的土层内。除草醚就可以杀死在土壤表层萌发的稗草,而对下层水稻根系无不良影响。氟乐灵一般在棉花播前混入土中5厘米深处,因棉花种子在药层之下,出苗时子叶顶出通过药层而根系下扎,故不受药害。所以使用除草剂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尤其是土壤处理剂,必须严格按要求施用和播种,播种和施药的时间先后及位置深浅都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就会破坏除草剂的位差选择性造成药害,或达不到除草目的。
(3)时差选择性 即利用除草剂发挥药效与杂草萌发的“同时性”,而与作物的种子萌发或幼苗移栽的“不同时性”赋予除草剂以选择性。如草甘膦、百草枯等灭生性除草剂对作物、杂草都有杀伤力,必须在播种前使用此类除草剂杀死已出土的杂草幼苗,然后才能播种或移栽。
(4)人工选择 所谓人工选择就是定向施药,如草甘膦和百草枯类灭生性除草剂也可以在果园、桑园、大豆或玉米地进行定向喷药或低空顺垄喷药,只把除草剂喷在果、桑行间杂草上或玉米、大豆的垄沟杂草上,只要能保证药液不溅落在果、桑或玉米、大豆植株上即可。
(5)生理生化选择性 生理生化选择性主要是指作物和杂草(或不同作物间)对某种除草剂的吸收传导能力的差异或对除草剂的解毒能力的差异而获得的选择性。如黄瓜根部对豆科威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故易受药害,而有些品种的南瓜根部对豆科威吸收能力差,故耐药性强。2,4-滴类除草剂在单、双子叶植物体内的输导能力不同,这些都是生理选择性。苯达松在大豆、玉米等作物体内可迅速被降解成无毒物质,故大豆、玉米有较强耐药性。而敏感的杂草不能把苯达松降解,故被杀死,这就是生化选择性。
总之,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是科学使用除草剂的理论基础,只有明确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才能正确使用除草剂,既保证除草效果又不造成对作物的药害。
4.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除草剂的使用方法是根据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设计的。不同的除草剂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即使是同一除草剂在不同作物上使用时方法也不尽相同。选择除草剂的施用方法必须充分了解除草剂的性质、作物种类及生育状况,杂草种类和生育状况,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1)按施药对象分
①土壤处理。把除草剂喷撒于土壤表层或通过混土操作把除草剂拌入土壤中一定深度,建立起一个除草剂封闭层,以杀死萌发的杂草。土壤处理药剂先为土壤固定,然后通过土壤溶液进行扩散或被植物的根、茎吸收进入植物的体内。除草剂的土壤处理除了利用生理生化选择性来消灭杂草之外,在很多情况下是利用时差或位差选择性灭草。
②茎叶处理。把除草剂稀释在一定量的水中,对杂草幼苗进行喷洒处理,利用杂草茎叶对除草剂的吸收和传导来消灭杂草。茎叶处理,主要利用除草剂生理生化选择性来达到灭草保苗的目的。茎叶处理剂的防除效果与温度、光照以及除草剂在植物体表面的润湿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2)按施药时间分
①播前处理。指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封闭处理,如在棉田使用氟乐灵、麦田使用燕麦畏,都是在播前把除草剂喷洒到土壤中,并拌入土壤中一定深度,以便为杂草幼根、幼芽吸收,并防止和减少除草剂的挥发和光解损失。有些除草剂对作物的萌发有影响,如丁草胺用于水稻秧田需在播前2~3天处理。
②播后苗前处理。即在作物播种后出苗前,或者在禾本科作物立针到第一叶之前进行土壤处理。此法主要用于被杂草芽鞘和幼叶吸收向上传导的除草剂,对作物幼芽安全,如绿麦隆用于看麦娘是于播后至小麦立针处理。
播前处理或播后苗前处理剂主要是为根、芽、芽鞘吸收的,而且是向上传导的除草剂,这些除草剂用于土壤处理防除杂草的效果比作茎叶处理好。
③苗后处理。在杂草出苗后,一般禾本科杂草在3叶期前,双子叶杂草在3~5叶期,把除草剂直接喷洒到杂草株上。苗后处理剂一般为茎叶吸收并能向下或其他方向传导的除草剂。有些茎叶处理剂不宜作为土壤处理,如草甘膦和百草枯,因为易受土壤微生物降解或易被土壤胶体所固定而迅速失效。
(3)按施药范围分
①全面施药。对全田进行均匀全面喷洒,包括杂草和作物。适用于高选择性除草剂以及要求对杂草在全田普遍发生、密度大的作物地除草。
②带状施药。把药液投放在连续而有限的范围内,可采用扇形喷嘴,如对离作物约5厘米左右的播种带进行喷药处理,以消灭作物带上的株间杂草。
③点状施药。用以处理有限的面积,如草丛或作为作物全面喷洒处理后的局部补充喷洒或对核心分布的杂草作点喷处理。此法针对性强,用药比较经济。
④定向喷雾。控制药液的喷洒方向,施药于杂草或地上,尽可能不接触作物。这是苗后采用某些灭生性或触杀型除草剂进行作物行间处理的保护性喷洒。
后三种施药方法都是利用人工选择性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