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剂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药使用技术手册》第16页(721字)

颗粒剂简称粒剂,由原药、载体(如沙子、黏土、玉米芯等)与助剂制成的粒径大小较均匀的颗粒。粒剂颗粒直径一般为250~600微米范围。一种粒剂粒径范围窄小,是质量较好的一个方面。

粒剂的制备方法有三种。用粒径一致的实心载体如沙子,外面包一层原药,再外面包一层助剂固定好,这叫“包衣法”。用多孔的颗粒如砖粒,将液体原药或原药对在有机溶剂里喷布到颗粒上,让有效成分浸渗到颗粒中去,再将溶剂挥发掉,这叫“浸渍法”。将原药与粉状载体对水湿法混合均匀,挤压成条,再切割成一定大小,挥发掉水分,这叫“捏合法”。后两种方法由于药剂大部分在颗粒载体里面,而不止是在颗粒表面上,施用后药剂能从颗粒中慢慢释放出来,而具有“缓释”作用,故有较长持效期。

粒剂一般有效成分含量较低,供直接施用。多用作土壤处理,有的也可以在作物生长期撒施,让粒剂从叶面滚落到土壤表面。有的杀虫粒剂可施于玉米“嗽叭口”,防治玉米螟。

粒剂可以把液体原药加工为固体制剂,或把毒性较高的原药制成低毒化使用的制剂。质量高的粒剂粒径应该大小均匀,没有或很少破碎成粉,因而施药时飘移很少,不会影响邻作或污染环境,也不会因粉尘沾染施药人员皮肤或进入呼吸道。

粒剂的缺点主要是一般不能附着在植物茎叶上起保护作用;土壤处理时,药效受土壤条件限制,有的药效被土壤团粒吸附而降低药效,有的药剂当土壤墒情不好时发挥不了药效。另外,粒剂加工成本一般高于粉剂或可湿性粉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