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12页(2195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川防风和竹叶防风的根;又名关防风、回辛、口草;主要含挥发油、甘露醇糖、有机酸等成分;味辛、甘,性微温,入膀胱、肝、脾经;属辛温解表类药。

〔功效主治〕 疏风解表,胜湿止痛,祛风止痉。适应于外感表证(风寒、风热、风湿),常与荆芥、羌活配伍;风寒湿痹,关节、肌肉酸痛;邪中经络之面瘫、破伤风;以及肠风下血、皮肤疾病等。

〔本草撷英〕 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久服轻身。

元素:治上焦风邪,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主上部见血。

好古:搜肝气。

时珍:杲日:防风治一身尽痛,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妇人崩中:独圣散:用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每服一钱,以面糊酒调下。

日华子: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痪,通利五脏。

证类: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名医心得〕 任继学:胃脘痛 本品入肝经,使土不壅,而疏泄机能旺盛,故有疏肝理气、和中健胃之能。所以,于辨证方药中加入本品治疗脘痛收效颇着。[1]

王药雨:急性风湿痛等 本品用于各种急性风湿痛、神经痛、末梢性痉挛麻痹等症,有卓效。[2]

焦树德:(1)痛泻 本品还能入肝经气分,故可用于肝郁伤脾而致腹痛、腹泻的治疗。常配合白术、白芍等同用,如痛泻要方。(2)肠风便血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的大便下血,前人经验认为是大肠有风邪,可在对症方药中加入本品,每收良好的效果。常配合地榆炭、槐角炭、炒槐花等同用。[3]

周风梧:口臭、口疮 本品以祛风为长,又能胜湿,且能发散脾家之郁火及搜除脾家之湿邪,故用于脾家湿郁化火之口臭、口疮有良效。[4]

〔药理与应用〕 1.抗微生物作用:本品鲜汁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等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亦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哥伦比亚SK病毒和毛状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流感、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带状疱疹、扁平疣、顽固性湿疹、气管炎等。

2.解热作用:煎剂或醇剂,对用疫苗发热的有解热作用。其机制是调节体温中枢,兴奋汗腺,发汗而解热。临床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3.镇痛作用:煎剂或醇剂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临床常用于风湿症、偏头痛、牙痛、神经痛等。

4.抗休克作用:有类肾上腺素样作用,对休克小有一定的对抗作用。但临床应用,尚未见报道。

5.利尿作用:为渗透压性利尿剂、脱水剂。在体内不被利用,不被转化,全部原形由肾小球滤出,在近端小管中造成高渗透压而起到利尿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

本品尚有降压、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临床还用于银屑病、荨麻疹、痔疮、肠炎、功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疾患。

此外本品尚有一定的毒性,应予重视。毒性试验表明,关防风醇制剂和水制剂半数致死量分别11.80士1.90克/公斤和37.18±8.36克/公斤。

〔剂量用法〕 6~9克。入煎剂,不宜久煎。

〔按语〕 防风微温不燥,甘缓不猛,发汗之力不若麻黄,辛燥之性不若羌活,药力缓和,故向有“风药中润剂”之称。善祛风邪,为治风症通用之品。故凡风邪所致诸疾,均可使用。如风寒、风热、风湿感冒,痉症,痹证,中经络(真中风),皮肤痒疹等,均可随证选用。另外,本品尚有“固塞”作用,如临床可用于肠风下血、崩漏下血、腹泻、带下等。但本品毕竟是辛温解表之剂,故以上诸症凡阴亏血虚者均当忌用。

【参考文献】:

[1]史宇广等.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胃脘痛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9:229

[2]王药雨.实用中药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2:9

[3]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14

[4]周凤梧等.中药方剂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76;3:101

上一篇:藁本 下一篇: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