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52页(2067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豆科亚灌木苦参的根;又名水槐、苦骨;主要含有总生物碱、麻素、苦参素等成分;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属清热燥湿类药。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适用于湿热郁滞的痢疾、黄疸、带下;湿热蕴结的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疥癣、脓疱疮等病症。

〔本草撷英〕 本经:气味苦寒,无毒。主治心腹结气,瘕积聚,黄,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癖,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蠚。

甄权:治热毒风,皮肤烦躁,生疮赤癞,眉脱,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

时珍:杀疳虫,炒存性,米饮服,治肠风泻血并热痢。

备要:泻火,燥湿,补阴。治温病血痢,肠风溺赤,黄疸酒毒。热生风,湿生虫,又能祛风、逐水、杀虫,治大肠疥癞。

〔名医心得〕 魏长春:黄疸 苦参一味,价格廉,货源广,清热燥湿退黄,治效颇佳。考本品功用,《本经》谓主“黄疸”、《别录》谓“养肝胆气……小便黄赤”、《千金方》为治暑湿黄疸之专药等。可见,本品燥湿疗黄古人早有认识,但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

张子维:顽癣、湿疹 本草云苦参为治风热疮疹之良药,宗此用治顽癣、湿疹疗效颇佳,若脉数而热胜者其效尤着。盖此症多因湿热之邪浸于皮肤、淫于血脉、留滞不去,郁而生风酿虫,风行虫动故痒而难耐。本品苦寒燥湿清热,湿除热清,虫无复生之地,故顽癣、湿疹可愈。[2]

王药雨:(1)健胃 用于急性胃炎及苔黄胃热、胃呆之症,能消炎、清热,促进消化,宜用小量。(2)赤痢 应用于赤痢,有卓效。(3)收敛止血 肠出血、痔出血,均为适应证,且能祛肿消炎。[3]

焦树德:(1)顽固性荨麻疹 尝以苦参配白藓皮、赤芍、红花、桑枝、防风、连翘、皂刺、炙山甲,蝉衣、蛇蝉(0.3~0.6克)等同用,治疗本病,每取良效。(2)痔疾阴疮 苦参煎汤外洗,可用于痔疮疼痛,或肛门、阴部生疮,常配合皮硝、苦楝皮、槐花等同用。[4]

〔药理与应用〕 1.抗菌作用:苦参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对许兰氏毛菌、奥杜盎氏小孢子菌、结核杆菌、阿米巴原虫、麻风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滴虫、血吸虫亦有抑制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痢疾、肺炎、肺结核、阴道滴虫性阴道炎、慢性宫颈炎、中耳炎、麻风病、急慢性肾炎、阿米巴病等疾病。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苦参黄酮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可使心肌细胞恢复为正常搏动节律,使同步搏动节律失常的细胞团恢复为正常搏动节律,使同步搏动不齐而频率变慢或变快,同时伴有纤颤运动或扑动的细胞团趋于规律,纤颤运动减少,部分恢复正常;苦参总碱的抗心律失常也与中枢有关。临床常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苦参碱有祛痰、平喘等作用;其种子有效成分能兴奋呼吸中枢。临床可用于新生儿窒息及各种原因的呼吸衰竭,也用于麻醉前给药,有镇静、改善循环和呼吸功能。

4.其它作用:苦参碱对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白细胞减少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绒癌、宫颈癌、恶性葡萄胎及白细胞减少症等病症。

〔剂量用法〕 3~9克,重症24~30克,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 苦参味苦能燥湿邪,性寒能清实热,且能祛风杀虫止痒,故为湿热为患的痢、痔、疮、癣及黄疸等实证之要药。因其主治“癥瘕积聚……溺有余沥”,并有利尿等作用,故用于前列腺增生症,疗效颇着。惟其苦寒伤胃,故脾胃虚寒者禁用。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出版社,1990;7:327

[2]夏洪生.北方医话.北京科技出版社,1988;5:779

[3]王药雨.实用中药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2:159

[4]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173

上一篇:黄芩 下一篇: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