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47页(1953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又名条芩、子芩、枯芩;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β-谷巢醇、苯甲酸及黄芩酶等成分;苦、寒,入肺、大小肠、脾、胆经;属寒凉类药。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安胎。适用于实热火证,高热烦躁、头痛口苦,常与黄连、栀子等同用;肺热咳喘,痰黄浓浊,常与桑白皮、杷叶等同用;膀胱湿热,小便涩痛不利,常与车前子、栀子、白茅根同用;湿热内蕴,下痢,黄疸,腹泻,可与芍药、生甘草、茵陈、栀子、葛根等同用;怀胎蕴热,胎动不安,常与白术、芍药等同用;以及痈疮肿毒、烫火灼伤等病证。

〔本草撷英〕 本经: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了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大明:下气,主天行热疾,疗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元素:凉心,治肺中实热,治肺火上逆,疗上热,目中肿痛,瘀血壅盛,上部积血,安胎。

备要:苦入心,寒胜热。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

〔名医心得〕 张锡纯:调气解郁 本品味苦性凉,中空,最善清肺经气分之热、脾胃湿热;又善入肝胆,清热而治寒热往来;兼能调气,无论何脏腑,其气郁而作热者,皆能宣通之。[1]

王药雨:功擅解热 适用于各种热型及发热之各阶段,对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等,多配伍其他解热药用之。惟对消耗热,因本品性质苦寒,则应用较少。[2]

〔药理与应用〕 1.抗微生物作用:(1)广谱抗菌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阴性球菌及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氏阳性、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对钩端螺旋体及白色念珠菌、表皮癣菌等多种致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抗病毒 煎剂对甲型流感病毒及亚洲甲型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临床广泛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急性胆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猩红热、流脑等。

2.解热作用:动物试验表明,黄芩有明显的退热作用,但不能使正常体温降低。临床主要用于急性热病退烧。

3.抗炎、抗过敏作用:所含黄芩甙能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从而具有抗炎作用。黄芩素有一定抗组胺、抗乙酰胆碱作用;对同种或异种抗体致被动Ⅰ型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明显抑制致敏动物对抗原所产生的过敏性收缩反应。临床多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化脓性、炎症性眼炎等病证。

4.保肝、利胆、降脂作用:黄芩提取物能使肝糖元含量增加,降低转氨酶,对药物性动物肝损害有明显的防治作用;黄芩煎剂、黄芩素有利胆作用,能使实验动物胆汁泌出量增加;其黄酮类成分有显着的降血脂作用。临床尝用于病毒性肝炎、胆囊炎、高脂血症等。

5.镇静、降压作用:煎剂或黄芩甙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其多种制剂、多种途径给药及对不同动物均呈降压效应,降压机制是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临床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高血压,如植物神经性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性高血压病。

6.其它作用:黄芩多种成分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松弛肠管平滑肌;抗肿瘤;利尿等作用。临床尝用于冠心病、肠痉挛等病症。

〔剂量用法〕 3~12克,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 黄芩性寒能泻中焦实火,味苦能燥肠胃湿热,中空善清少阳郁热,炒炭可治各种出血,故为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药。惟其苦寒败胃、伤津,故脾胃薄弱,热盛津亏者不宜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11:356

[2]王药雨.实用中药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2:146

上一篇:黄柏 下一篇:苦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