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51页(2039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或三花龙胆的根;又名胆草、苦胆;主要含有龙胆苦甙、龙胆碱、龙胆三糖等成分;苦、寒,入肝、胆,胃三经;属寒凉类药。

〔功效主治〕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适用于肝胆实火头痛、头胀、目赤肿痛、耳聋耳肿、胁痛口苦等症,常与山栀、夏枯草、黄芩、菊花等同用;肝胆下焦、湿热黄疸、带下、阴囊肿胀、湿疹等症,常与黄柏、土茯苓、车前子等同用。

〔本草撷英〕 本经: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甄权:治小儿壮实骨蒸惊痫入心,时疾热黄,痛肿口干。

时珍: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备要:大苦大寒,沉阴下行。益肝胆而泻火,兼入膀胱、肾经。除下焦之湿热,与防己同功。酒浸亦能外行、上行。

〔名医心得〕 张锡纯:健胃进食本品味苦微酸、性寒,色黄属土,为胃家正药。其苦亦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开胃进食。[1]

印会河:食少纳呆 龙胆草(常与大黄1克作为对药应用)小量(2克),苦寒健胃,增强食欲。对于食少纳呆者,恒在辨证方药中加入本品治疗,收效颇着。[2]

陈泽霖:乙肝 慢性乙肝在活动期一般都有热象,如舌红苔黄、口苦、烦躁、失眠等,在治疗时除疏肝理气外,常在方中加入以龙胆草为主的泻肝火药,疗效可有提高,尤对长期转氨酶持续不降者,疗效更好。且本品用量宜大,常用9克并无苦寒败胃之虞。[3]

蒋立基:膝关节积液 《本草新编》谓其“功专利水、消湿”;《本经》云“主骨间寒热”;《本草正义》称其“疏通湿热之结。”通过临床摸索,本品为治疗膝关节积液的要药。使用中,因其过于苦寒,故常加桂枝以和营、通阳、利湿、下气、行瘀、补中。以此为主,据证加减,每获良效。[4]

〔药理与应用〕 1.抗菌作用:煎剂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星形奴卡氏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均有抑制作用;龙胆注射液对脑膜炎双球菌亦有抑制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急慢性胃炎、结膜炎、急性肾炎、流行性脑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2.保肝、利胆作用:对药物性肝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减轻实验动物肝组织坏死、细胞变性、肝细胞内糖元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具有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及显着地增加胆汁流量。临床主要用于甲型、乙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龙胆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尚有镇痛、健胃作用。临床尝用于失眠、烦躁、食欲不振等症。

4.抗过敏作用:所含龙胆碱能显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一定的抗过敏、抗组织胺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荨麻疹等病症。

5.利尿、降压作用:龙胆注射液有显着利尿作用;龙胆碱、龙胆酊均有降压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高血压病。

6.杀虫作用:本品有杀疟原虫作用;对蛔虫有较强的麻痹和致死作用。临床尝用于疟疾、蛔虫等病证。

〔剂量用法〕 3~9克,煎服。小剂(3克)健胃,大剂(9克)泻火。

〔按语〕 龙胆草大苦大寒,长于泻火燥湿,为肝胆、下焦实热湿浊之要药。惟其苦寒伤胃、耗津,故胃弱津血不足者不宜用之。至于不少医家关于本品健胃之说确非谎言,但并不能由此认为本品不伤脾胃。临床体会,对于湿热中阻、胃纳不香者本品小剂确有健胃开胃之功,而对于它因所致食欲不振者则无此功。

【参考文献】:

[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11:347

[2]史宇广等.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胃脘痛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9:117

[3]陈泽霖等.名医特色经验精华.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6:67

[4]詹云涛.长江医话.北京科技出版社,1989;10:435

上一篇:苦参 下一篇:淡竹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