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199页(2757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为环节动物钜蚓科参环毛蚓、缟蚯蚓的干燥全体。又叫蚯蚓、蛐蟮。入药亦可鲜用,名鲜地。含有蚯蚓鲜热碱、蚯蚓素、蚯蚓毒素、胆固醇、胆碱及多种氨基酸。性味咸、寒,归肝、脾、膀胱经。

〔功效主治〕 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可用于壮热惊痫、抽搐等症,可单用,亦可与钩藤、僵蚕、全蝎等配伍使用。痰鸣喘息属肺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等同用。又可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常与络石藤、忍冬藤、海桐皮等同用,如桑络汤;若治风寒湿痹,可与乌头、附子、桂枝等同用;若治湿痰瘀血窒塞经络之肢节疼痛或半身不遂,可与乌头、南星,或桃仁、红花、当归等同用,如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用于热结尿闭,及砂石淋痛,可单味研末服,或与其他利尿药配用。此外,本品尚有降压作用,可用治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病;外用以活蚯蚓的白糖浸出液,涂敷急性腮腺炎、慢性下肢溃疡、烫伤,均有一定疗效。

〔本草撷英〕 本经:主瘕,去三虫,杀长虫。

别录:疗伤寒伏热狂谬,大腹,黄疽。

甄权:主蛇毒。

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并痫疾,去三虫,天行热疾,喉痹,蛇虫伤。

时珍:主伤寒、疟疾、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小便不通,急慢惊风,历节风痛,肾脏风注,头风,齿痛,风热赤眼,木舌,喉痹,鼻瘜,聤耳,秃疮,瘰疬,卵肿,脱肛,解蜘蛛毒,疗蛐蜒入耳。

〔名医心得〕 蒲辅周:红眼病 挖取鲜蚯蚓数条,洗净泥上,放在碗中,加糖少许,上盖一碗,待24小时后,地龙化为水液,用其水点眼,每小时点一次,一般治疗2~3天即能获愈。本品用于红眼病,既取其寒凉抑火之性,又取其屈伸活络之用,达同气相求之功。[1]

朱良春:(1)溃疡病 本品对属热证的消化性溃疡确具良效;但属虚寒者忌用。制法:取活地龙2斤,置净水中约2小时,待其将腹中泥粪排净后,取出洗净,放入盆内,用白糖1斤撒入拌匀,其体液即迅速渗出,经1~2小时后,以纱布滤出取液,至滤不出时再加少许清水冲滤,以得到液体700~1000毫升。高压消毒,置冷处或冰箱内待用。服法:每次30~40毫升,每日3~4次,于饭前1小时加温口服;服后立即向病变部位侧卧1小时左右,使之在局部充分发挥作用。一般可连服1~2个月。屡用得效,尤以阴虚胃热,或溃疡活动期而合并出血者,最为适合。(2)早泄 地龙10条,剖开洗净,和韭菜汁捣烂,热酒冲服,每日1次,连服数日即可见效。(3)尿路结石 本品有扩张尿路平滑肌的作用,对泌尿系结石引起的血尿有止血之功,且可促使结石排出。(4)小儿高热 取鲜地龙120克,红糖适量,捣烂敷脐上,能退小儿高热。(5)高血压 本品具有止痉、咸降之功,用于阴虚肝旺、风火及气血上逆之高血压,可使血压显着下降,并能消除头目胀痛,烦躁不眠等症,且疗效较为巩固。[2]

姜春华:支气管哮喘 常用地龙配麻黄、五味子治疗变态反应或其他过敏因素所致的支气管哮喘。方中取五味子酸敛、麻黄辛温、地龙咸寒,辛酸咸合伍,能宣肺、敛肺、止痉以缓解支气管痉挛。临床用之,每获良效。[3]

张震复:咳喘 临证治疗咳喘剧烈者,多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地龙、露蜂房,常可获得较好疗效。二药配伍有解痉、平喘、止咳之效。[4]

张伯臾:脑震荡后遗症 张氏认为用治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通窍活血汤优于血府逐瘀汤。因通窍活血汤中有麝香开通诸窍,麝香为通窍之要药,然其药源紧张,故临证时,张氏每以地龙配陈酒以代之,其通窍活血之力虽不及麝香,但也每能奏效。[5]

〔药理与应用〕 1.解热作用:对大肠杆菌毒素所致的家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其机理主要是通过调节体温中枢,使散热增加。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高热症。

2.镇静、抗惊厥作用:地龙对小及兔均有镇静作用,对戊四氮及咖啡因引起的惊厥及电惊厥皆有对抗作用;其作用部位在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癫痫、高热惊厥、精神分裂症等。

3.平喘作用:地龙对组胺喷雾豚鼠有一定平喘作用;具有显着扩张大鼠及家兔支气管作用;并能对抗组织胺及毛果芸香碱引起的支气管收缩。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

4.抗血栓形成作用:蚓激酶可防止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作用,可激活纤溶酶原,使纤维蛋白溶解,延长凝血时间。可用治疗脑血管栓塞、心肌梗塞及静脉血栓形成等病。

5.其他作用:地龙具有缓慢而持久的降低血压作用,其作用部位为脊髓以上的中枢部位。临床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症。

此外,地龙对子宫呈兴奋作用,能增强紧张度,引起痉挛性收缩,孕妇慎用;蚯蚓素有溶血作用;有引起过敏反应者。

〔剂量用法〕 内服:煎汤,5~15克;鲜品10~20克;或入丸,散;研粉吞服1~2克。外用:捣烂、化水或研末调敷。

〔按语〕 地龙咸寒降泄,功能清热止痉,通络平喘,利尿通淋。可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尤以鲜者为佳。但脾胃素虚者慎用。

【参考文献】:

[1]陈彤云.燕山医话.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350

[2]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8:90~93

[3]贝润浦.着名老中医姜春华治疗某些疑难杂症的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4

[4]上海市卫生局.上海老中医经验选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58

[5]严世芸等.张伯叟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上一篇:牛黄 下一篇: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