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294页(2323字)

【药物出处】:《本草纲目

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根;又名参三七、田七;本品含多种三萜皂甙(三七皂甙甲、三七皂甙乙等)黄酮甙及生物碱;甘、微苦、温,入肝、胃经。

〔功效主治〕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适用于人体内外各种出血,并能活血化瘀,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长,对出血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可单味应用,研末吞服;也可配合花蕊石、血余炭同用,以增强化瘀止血之力;对创伤出血可研末外敷,能止血定痛。还可用于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单味研粉,用黄酒或白酒微热送服,或配合活血、行气等药冲服。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本草撷英〕 时珍: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咬,伤诸病。

玉揪药解: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备要:散瘀,定痛。

〔名医心得〕 张锡纯:(1)诸出血 本品味苦微甘,性平。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之要药,兼治二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疾下血等。(2)癥瘕闭经 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癥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伤新血,故为理血妙品。(3)虚劳 凡用药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本品则祛瘀生新,无此弊端,故于虚劳颇宜。(4)金疮 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疼愈。(5)痊疡 初起肿疼者,敷之可消(当与大黄末等分,醋调敷)。[1]

施今墨:常用本品配人参治疗(1)虚劳咳嗽及老年体弱之痰嗽;(2)冠心病、心绞痛和各种出血疾患,认为人参大补,本品祛瘀,一补一散,相互相成,相互为用,止咳止血甚妙。[2]

李伯安:开放性骨折 用生理盐水将伤口洗净,清除坏死组织,然后取三七10克捣碎,与生地30克相混合,用口嚼烂,敷于伤口及其周围,覆盖纱布,然后手法整复。隔三日换药一次。认为这样既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定痛,又可防止骨髓炎的发生。[3]

荣远明:贫血 按传统法炮制三七酒内服。每服50克,日服2次,停服他药。一般饮酒0.25~0.5公斤后即见纳食增进,眠寝渐安,精神渐增。饮酒一月后复查血象,大都恢复正常。认为本品通过醒胃健脾之功,使全血生化有源,达到生血之目的。[4]

〔药理与应用〕 1.止血活血作用:实验表明,三七根酒浸剂能缩短动物凝血时间,并能对抗肝素的抗凝血作用。三七皂甙则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对抗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以及降低全血粘度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上消化道出血,咯血等。

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其有效成分三七皂甙具有(1)抗心律失常作用;(2)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氧耗量,改善心肌缺氧状态;(3)抗心肌缺血作用;(4)抗休范作用;(5)明显、迅速而持久的降压作用;(6)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等。临床主要用于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等。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1)镇静作用;(2)镇痛作用;(3)增强中枢抑制药的镇静、催眠作用等。临床尝用于外伤疼痛、神经衰弱等。

4.降糖降脂作用:具有降低葡萄糖性高血糖症,协同胰岛素降低葡萄糖性高血糖症和拮抗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作用;三七粉能阻止肠道吸收脂肪,在脂质代谢方面能降低总脂质水平,甘油三酯含量亦明显下降。临床尝用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5.其他作用:尚有防治肝损伤(降酶、促进重要细胞器功能及形态的恢复、促进肝细胞的糖代谢、促进蛋白质DNA的合成)、抗炎、抗衰老(抗氧化)、提高免疫功能及抗病毒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前房出血、外伤性前房积血、外伤等疾患。

〔剂量用法〕 4.5~9克,煎服;1.5~3克,研末冲服;外用适量。

〔按语〕 本品味甘微苦、性温,既能止血,又能活血;既能祛瘀(血),又能生新(血),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且能消肿定痛,故为伤科之圣药。有研究表明,本品益气作用类似人参,故有益气活血之能,所以近年来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治疗,收效颇着。目前对三七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临床应用日广,颇有前途。

【参考文献】:

[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11:342

[2]吕景山.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10:97~209

[3]李伯安.湖南中医杂志,1988;6:35

[4]刘尚义.南方医话.北京科技出版社,1991;12:601~602

上一篇:白茅根 下一篇: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