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309页(2066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含挥发油,油中有一内脂体的衍生物,还含有油状生物碱,阿魏酸等,现已分离出四甲吡嗪(川芎嗪)。辛、温,入肝、胆、心包经。

〔功效主治〕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气滞血郁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以及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等证。对血郁气滞所致的月经病、产后瘀阻及跌打损伤等,常与当归、芍药、乳香等活血行气药配伍;若因肝气郁滞而致血行不畅的胁肋疼痛,常与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解郁药配伍;对疮疡肿痛,可配伍白芷、赤芍等;若用于外感风寒的头痛、头风痛,多与防风、白芷、羌活,对于风热头痛,多配伍石膏、菊花、僵蚕等清热疏风药;如风湿痹阻、肢节疼痛,可与防风、桑枝、羌活等祛风除湿药配伍。

〔本草撷英〕 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

弘景: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

甄权: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痛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

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

时珍: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

〔名医心得〕 李寿山:头痛 世人以川芎辛温香窜不可过用,其实不然,顽证痼疾,犹如敌营堡垒,不用足量炸药,乃隔靴搔痒。一般从最小量15克起,以后递增。对头痛剧烈者,经常用至50克以上,实践证明,并无伤阴香窜之弊。[1]

陈景河:头痛 陈氏治头痛皆用川芎,因本品有行气开郁、理气止痛作用,其用量必用30~80克,皆能收奇效。但对血虚发热或火壅于上者慎用。[1]

〔药理与应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扩张冠脉和外周血管 能明显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及心肌营养血流量,使心肌供氧量增加,促进心肌供氧和耗氧的平衡。川芎嗪易透过血脑屏障,改善脑血液循环,并使脑搏动性血容量增加。(2)抗血栓形成作用 能缩短血栓长度、减轻血栓干重和湿重,体外实验表现抗血栓形成作用。川芎还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减少静脉壁内白细胞粘附,抑制红细胞聚集,加速红细胞电泳速度,降低血小板粘附率等作用。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梗塞、脑血栓形成及血栓性疾患、高凝状态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2.对平滑肌的解痉作用:大剂量川芎浸膏能抑制离体小肠和妊娠子宫的收缩,并可明显解除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对子宫平滑肌有解痉作用,且同剂量呈正相关。临床可用于治疗哮喘、肠痉挛、痛经等。

3.抗射线及氮芥损伤的作用:能提高动物急性放射病的存活率,对受不同剂量的氮芥所致大的死亡有保护作用,能减轻放射所致的血小板下降并加速其恢复,刺激小鼠造血功能。临床可用于放射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及血小板减少症等。

4.其他作用:①镇静作用;②抗维生素E不足的作用;③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及霍乱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一些致病性皮肤真菌及病毒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维生素E缺乏引起的雏营养性脑病、痢疾等病。

〔剂量用法〕 内服:3~10克,煎汤,或入丸散;研末吞服,每次1~1.5克。

〔按语〕 川芎辛温,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气止痛,为缓解心脉瘀阻、胸痹作痛的良药。近年临床多用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然本品味辛,性偏温燥,且有升散作用。如属阴虚火旺,舌红津少口干者不宜应用,又本品性善走窜,活血行气之力较强,故月经过多者亦当慎用。

【参考文献】:

[1]史宇广.现代名医临证精华——头痛眩晕专辑.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43;8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