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精神疾病现代药物治疗手册》第36页(6900字)

心境障碍在临床上有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两种完全相反的表现形式,此两种状态学诊断也是心境障碍分类学诊断的主要依据。

一、抑郁发作

经典的抑郁症状指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消沉,而这三点是典型的重度抑郁症的症状,即以往所谓的“三低”症状。此三类症状不一定出现于所有的抑郁症病人,更多的抑郁症出现心理学症状及躯体症状,故本章把抑郁发作分主要症状、心理学症状及躯体症状三个方面来描述。

(一)主要症状

主要症状又称核心症状,包括心境和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及乐趣丧失、精力不足。

1.情绪低落 情绪低落是抑郁症病人特征性症状。病人常常诉说自己心情不好,常以“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高兴不起来”等来描述自己的内心体验。自我体验情绪低,悲伤,从简单的心情不佳、心烦意乱、苦恼、忧伤到悲观、绝望,有生不如死、度日如年之感。病人面肌松弛,口角低垂,双眉紧蹙,双眼少瞬不眨,甚至两眼凝含泪珠。少数病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谈论自己压抑的心情,或极力否认、掩饰、甚至强装笑容,应引起重视。这种抑郁心境常有昼重夜轻的改变,是内源性抑郁的典型症状。在抑郁发作的基础上,病人会出现绝望感、无助感与无用感。

(1)绝望感:抑郁症病人对未来失去希望、失去期待,对一些事失去强烈的愿望及渴望。感觉前途是灰暗的,没有光明,认为自己的一切都糟透了,什么都无法挽回,甚至认为人类的前途也是毫无希望的,感觉自己没有出路。此症状与自杀关系密切。

(2)无助感:感觉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像掉在大海里或深渊的底部,既无力自拨,别人也救不了他或帮不了他。对自己的现状缺乏改变的信心和决心,常常对治疗失去信心,常向医师诉说自己的状态无法好转。

(3)无用感:病人认为自己的人生到处充满失败,一无是处,自己只能给别人带来麻烦,给家人带来负担,对社会毫无价值。甚至对于自己已取得的成绩,也归于运气或一时的侥幸。

2.兴趣缺乏及乐趣丧失 病人对自己以往喜爱的东西如看球、打牌、种花草等缺少兴趣,觉得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来,觉得日常生活中没有了乐趣。典型的对任何事物无论好坏都觉得索然无趣,从而离群索居,不愿见人。

3.精力不足 表现在积极性和动机丧失,感觉自己没有精力,似乎生命之泉已经枯竭。什么都不想干,觉得勉强干了什么,也有力不从心之感,觉得做事情十分困难。病人有时也想振作精神,可觉得怎么也振作不起来,感觉自己脑子似乎都坏了,全身都像机器生了锈一样,甚至觉得自己丧失了思考能力,“连想都不会想了”。

此三种症状互为因果、相互联系,可以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出现,但多数病人以一、二种较为突出,是抑郁症的关键症状,诊断抑郁状态至少具备其中之一。

(二)心理学症状

抑郁症病人具有较多的心理学症状,包括精神运动性抑制、激越和心理学伴随症状,焦虑、自责、自罪、认知功能下降、自知力减退、自杀企图及自杀行为、精神病性症状、代偿症状等。

1.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这既是心理学症状,也是生物学症状。迟滞的病人在心理上表现为思维的迟缓和思流的缓慢。病人的思维联想过程受到抑制,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不转了”、“脑子生了锈”。临床表现为主动性言语减少,语速缓慢,思考问题吃力,工作效率下降;记忆力及注意力下降,意志活动减退,生活被动,主动活动减少,病人走路和其他动作十分缓慢,严重时发展至不语不动,甚至于发展至木僵。而激越病人则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激越,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动作及行为,如来回踱步、不能静坐及手抖。病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创造性思考,大脑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思维无条理,有时反复思考一些没有目的的事情,考虑问题的效率下降。

2.焦虑 焦虑与抑郁往往相伴而生,研究称为“共病”现象,是抑郁症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以老年性抑郁症多见。焦虑多以躯体性焦虑为主,病人主诉胸闷、心慌、心跳加快、尿频、出汗,感四肢关节酸痛麻木,坐立不安等。心理焦虑往往被躯体焦虑所掩盖。

3.自责自罪 病人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在无用、无望、无助感下,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无能力、无作为,连累家庭和社会,对自己过去轻微的过失和错误痛加责备,严重时发展至罪恶妄想程度。在自责自罪的促发下,往往会计划自杀,并发展至自杀行为。因此,自责自罪是抑郁症较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认知障碍 抑郁症病人消极看待自己及周围事物,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曲解,对各种事物都作出悲观的解释,这是抑郁症重要的心理学特征之一。大多数伴有注意力及记忆力下降的认知症状,但此类症状随着治疗的好转可缓解,属于可逆性的。

5.自知力减退 部分抑郁症病人自知力相对完整,能主动求治。相当一部分病人有求治愿望,但归咎于自己工作压力、家庭困难或生活事件。重性抑郁症病人往往缺乏对自己当前状态的认识,有的完全丧失求治愿望。自知力减退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病人中较多见。

6.自杀企图及自杀行为 抑郁症病人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结束自己生命是一种解脱”,自杀观念通常逐渐产生,轻者仅感到生活没有意思,不值得留念,逐渐产生消极厌世的念头。随着抑郁加重,自杀观念日趋强烈,以至觉得生不如死,千方百计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半数左右的病人会出现自杀观念,而长期追踪发现,约有15%的病人最终死于自杀。

7.精神病性症状 主要是幻觉及妄想。抑郁症病人的妄想、幻觉一般不具有精神分裂症妄想、幻觉的特征,如原发性、荒谬性等,其幻觉或妄想的内容往往与病人的心境相一致,如罪恶妄想、无价值妄想、虚无妄想、疑病妄想或灾难妄想、嘲笑性或谴责性的幻听等。

8.代偿症状 多见于内源性抑郁症病人,临床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的表现为工作勤奋、活动增加;有的表现为性欲亢进;有的表现为强作欢笑,故意找家人、同事谈话,证明自己抑郁已好了等。病人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转移自己或他人的注意力,以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安慰家人;另外有的是为了麻痹家人以图自杀。后一种临床上素有“微笑性抑郁”之称,具有较高的自杀成功率。

(三)躯体症状

躯体症状又称生物学症状,包括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性功能减退、晨重夜轻、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疼痛和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等。

1.睡眠障碍 80%的抑郁症病人有某种形式的睡眠障碍,最常见的是失眠,也常常是病人的主诉。表现为早期失眠(入睡困难)、中期失眠(睡眠维持困难、频繁转醒、多梦等)、末期失眠(早醒)及睡眠感缺失等。其中入睡困难多见,而早醒最具有特征性,后者常发生于重性抑郁。相反,睡眠过多常见于非典型抑郁症和季节性心境障碍,往往伴有饮食过量。

2.食欲紊乱 约70%的病人出现食欲减退伴体重减轻,严重者导致营养不良。极少数病人出现食欲亢进和体重增加,多见于非典型抑郁症,且通常表现对某一特定种类的食物有强烈的渴求。

3.性欲减退 一部分病人出现性欲减退,严重至完全丧失性功能。有些病人勉强维持性功能,但无法体会到乐趣。

4.晨重夜轻 此症状是内源性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之一。病人早晨醒后抑郁心境加重,往往有“这一天怎么过啊”之想,而到下午和晚间抑郁情绪有所减轻。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非特异性症状 病人常诉头痛、头晕、心慌心悸、出汗、皮肤冷热感和发麻感、尿急尿频等症状。内脏功能下降,进食后,感上腹发胀、肠胀气或便秘。有的感周身不适或全身疼痛。此类病人多就诊于综合性医院门诊,也往往被诊断为各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二、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的典型临床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即所谓的“三高”症状。

1.心境高涨 心境高涨是本症的原发性症状。病人的心情极好,主观体验特别愉快,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洋溢着欢乐的风趣和神态,甚至感觉天空格外晴朗,周围事物的色彩格外绚丽,自己亦感觉无比的快乐和幸福。病人愉快心境生动鲜明,与内心体验协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引起周围人的共鸣。病人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躁。可因很小的原因而暴跳如雷,甚至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大部分病人早期表现为愉快,而后期则转为易激惹;也见部分病人躁狂发作时不表现为心境高涨,而是以易激惹为主。

2.思维奔逸 病人思维联想速度明显加快,自感自己变得聪明、大脑反应格外敏捷,思维内容丰富,观念接踵而来,有时会感觉语言跟不上思维的速度。临床上表现为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在讲个不停。但讲话内容往往较肤浅和表面化,常给人以信口开河之感。病人主动注意及被动注意均有所增强,故话题常随周围环境变化而突然改变(随境转移),有的甚至出现音联、意联。

在心境高涨的背景下,常出现夸大观念,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夸大常涉及财富、容貌、能力、地位及健康等,甚至可达妄想程度。在夸大基础上,出现关系妄想及被害妄想,一般持续时间不长。

3.活动增多 病人意志行为增强,出现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表现为活动增多,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动作迅速而敏捷,整天忙忙碌碌,但做事没有耐心,通常尾、有始无终。爱管闲事,缺少判断力,做事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有的挥金如土,注重打扮,大部分病人衣衫鲜艳。部分病人衣冠不整,篷头垢面,问其则称事情太忙而无暇顾及。有的行为轻浮,好接近异性。爱表演、说俏皮话和开玩笑,但时常不顾场合。病情重时,自我控制能力下降,行为粗野,甚至有冲动毁物行为。

4.躯体症状及伴随症状 病人很少有躯体不适主诉,常表现为面色红润,双目有神。体格检查时,常见瞳孔轻度扩大,心率加快,且有交感神经亢进症状,如便秘。常伴有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

5.其他症状 躁狂发作分轻重之分,轻症基本具备上述各种表现,但程度轻微,一般部分自知力存在,但不完全自控。重性躁狂病情严重,病人丧失自知力,极严重时,呈重度兴奋状态,活动紊乱而无目的性或指向性,常伴有攻击行为;也可出现意识障碍、错觉、幻觉及思维的不连贯等症状,常因极度兴奋而引起躯体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临床上称谵妄性躁狂。老年性躁狂发作表现为心境高涨较少,多出现易激惹,狂妄自大,言语增多且累赘,可有攻击行为。而联想加快及性欲亢进等症状较少见,病程较为迁延。

三、混合发作

混合发作是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少见。病人一方面活动明显增多,讲话滔滔不绝,同时也有严重的消极抑郁的想法;或者是抑郁心境的病人同时伴有活动和言语有增多。如躁狂发作的病人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转为躁狂,使人得到症状“混合”的印象,通常于躁狂及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但这种混合状态维持时间一般较短暂,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

四、恶劣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障碍是指一种以持久的、以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病程中从不出现躁狂发作。常伴有焦虑不安、躯体性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不受严重影响,病人往往主动求治。以往此类状态CCMD-Ⅱ-R归类为“抑郁性神经症”。此类抑郁发作与生活事件和个人性格特点有较大关系,抑郁常持续2年以上,期间无长时间的完全缓解,一般缓解也不超过2个月。

病人在大多数时间内感到心情沉重、沮丧,对工作无兴趣、无热情,对未来悲观失望,缺乏信心。常感精神不振、精力不足、能力下降,严重时,也会有轻生的念头。焦虑情绪是常有的伴随症状。但病人的工作、学习及社会功能无明显的受损,对自身状态有较好的认识及辨别能力,常主动、反复求治。

恶劣心境障碍病人兴趣减退,但并不完全丧失,一些十分感兴趣的事情,仍可勉强去做;对前途感悲观,但一般并不绝望,经劝说鼓励,仍会好转;虽有精力不足及精神不振,但不会出现严重的思维和行为抑制。

主诉躯体不适往往较多。睡眠障碍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睡眠浅等特点,常有头痛、背痛、四肢痛等慢性症状。尚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但无早醒、昼夜节律改变及体重减轻等生物学症状。

五、环性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心境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均较轻,且均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轻度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十分愉快、活跃,做事积极,且在社会生活中,易作出一些承诺;但转为抑郁时,便会失去自信,不再乐观,成为痛苦的“失败者”。随后,可能回到情绪相对正常的状态,或者又转变为轻度的躁狂状态。心境相对正常可持续数月,但仍具有持续的心境不稳定性。这种心境的波动与生活应激无明显关系,与病人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过去称为“环性人格”。

六、病程与预后

一般认为心境障碍预后较好,往往存在“自然病程”现象,但又具有明显的复发倾向或趋于慢性化。首次发作的心境障碍往往存在生活事件等社会心理刺激因素,但在慢性化或再次复发前,社会心理的刺激作用则显示出弱化态势。

(一)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的自然病程为6~13个月,一次发作病程很少超过2年(心境恶劣除外),在有效抗抑郁药物治疗后,病程可缩短到3个月左右,且病程持续时间长短与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呈负相关。研究表明,50%以上的抑郁发作在5年内复发,约30%的病人在第一年内复发,且首发抑郁病人5%~10%更会诊为双相情感障碍。随着抑郁发作的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抑郁发作的自杀率为10%~15%,首次发作后的5年间,自杀率最高。因此,应用有效抗抑郁药物预防复发,是改善抑郁症预后的关键。

(二)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60%~70%以抑郁发作开始,呈发作性病程。多数病人具有抑郁和躁狂的双相发作,只有15%左右的病人仅出现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未经治疗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反复发作后病程延长,一般稳定于6~9个月。双相障碍的预后较抑郁发作更差,首次发作后,40%~50%的病人在2年内复发。采用锂盐等维持治疗,也只能使50%~60%的病人产生预防效果。长期随访发现,约50%的病人会出现一次以上的复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