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神经内科手册

急性脊髓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神经内科手册》第561页(6366字)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指急性发展的脊髓非特异性、横断性炎症性损害。其临床表现包括三个方面:在受损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受累,即肢体瘫痪;感觉功能受累,即深、浅感觉缺失;自主神经功能受累,即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该病多在秋末冬初发生,为神经科较常见疾病之一。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属于中医的不同病症,如下肢迟缓性瘫痪属中医学中的“痿躄”;痉挛性瘫痪属“拘挛”;排尿障碍属“癃闭”;排便障碍属“便秘”等。

【病因病机】

一、西医病因病理

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多认为可能是病毒感染后诱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根据为约40%的病例在病前曾有病毒感染史。其感染的病毒种类包括:巨细胞病毒、埃克病毒、单纯疱疹Ⅰ、Ⅱ型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以及流感、麻疹、腮腺炎、风疹等病毒。但脑脊液中抗体正常,而且至今尚未在神经组织中分离出病毒。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湿热浸淫:《内经》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根据本病“病发于下”的特点,湿热浸淫筋脉,阻遏气血运行,筋脉肌肉失养则下肢痿软不用;湿热蕴于下焦,闭阻气机,膀胱大肠气化失司则二便不通。

(二)肝肾阴虚:肝主筋藏血,肝伤则肝之阴血亏虚;肾藏精,肾伤则精血不足。精血相生,血虚则不能荣养筋脉,精亏则不能灌溉四末,由此宗筋纵不能束筋骨、利关节则痿软筋挛之证作矣。

(三)脾胃虚弱: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生一身之肌肉,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肌肉失去濡养,则四肢痿软无力,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

一、症状与体征

(一)前驱症状,多发生于青壮年。病前的1~3周内多有呼吸道感染史,也可有受寒、劳累、外伤、预防接种史。

(二)脊髓受累症状,以胸髓受累最常见,颈髓、腰髓其次。多急性起病,在数小时至2天内达到最高峰,早期常伴有脊髓受累,最高节段上的1~2节段支配区域神经根性痛、束带感、及感觉过敏带。其主要症状应包括三方面。

1.运动障碍:为病变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早期呈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锥体束征阴性、腹壁、提睪反射均消失,即所谓“脊髓休克现象”。约2~3周后脊髓休克开始恢复,肢体机力有所恢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征。

2.感觉障碍:急性期在病变水平以下的浅、深感觉基本消失。感觉障碍的恢复可有二种形式:其一是感觉水平下降,其二是部分感觉恢复。多数首先恢复的为关节部位感觉。但感觉恢复比运动恢复更困难。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主要为膀胱、直肠括约肌的障碍,休克期多出现尿便潴留,无充盈感觉,进入恢复期可出现尿失禁、尿频、尿急或自主节律性膀胱。部分病人除了病变平面以下皮肤无汗或少汗外,还可有皮肤水肿、干燥脱屑、指甲松脆等。

二、临床分型

根据临床特点常分为横贯性和上升性两种类型,以横贯性脊髓炎最为常见。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一、周围血相

急性期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或正常。

二、腰穿及脑脊液化验

椎管内压力多为正常,奎肯实验多提示椎管内通畅。脑脊液化验为白细胞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急性期少数病人可有中性粒细胞升高。蛋白多数升高,少数病人可正常,糖及氯化物正常。

三、诱发电位

损害平面以下的体感诱发电位几乎均异常,脑干诱发电位多正常。

四、MRI检查

MRI对诊断极有帮助,是目前确诊脊髓炎的可靠手段。急性期可表现为脊髓受损节段水肿及外形增大。受累节段内(多为上胸或下颈段)为斑片长T1及长T2异常信号,可以上、下延续几个节段。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急性起病,病前有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

(二)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的脊髓横断性损害,即包括了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三)脑脊液压力正常,常规、生化检测可见淋巴细胞及蛋白含量可轻度增高。

(四)MRI检查可见脊髓内节段性长T1、长T2信号。

二、鉴别诊断

(一)急性脊髓硬膜外脓肿:可有躯体其他部位感染灶。急性起病,及其它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受损脊椎局部压痛、叩击痛明显,局部试验穿刺可抽出脓液,腰穿检查常有椎管内梗阻,脑脊液检测可见中性粒细胞及蛋白增高明显。

(二)视神经脊髓炎:除了有横断性脊髓损害外,尚有视力减退等视神经炎表现,脑脊液蛋白电泳可出现寡克隆带。

(三)脊髓血管病:有出血与缺血之分。其发病更为突然,脊髓血管数字减影(DSA)及MRI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四)其他:如周期性麻痹,格林巴利综合症等均以运动障碍为主,无明显感觉障碍,临床鉴别并不困难。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一)护理

由于起病急骤、瘫痪严重,病人常常思想准备不足,精神忧郁、焦急,医务人员务需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勤翻身,勤换尿布,经常保持皮肤干燥,防止发生褥疮。

早期进行瘫痪肢体被动运动,经常翻身、拍背、改善肺泡通气量防止坠积性肺炎。

高颈位脊髓炎者常有呼吸困难,早期应予吸氧,有分泌物者用吸引器吸痰,必要时应尽早做气管切开或人工辅助呼吸。

长期卧床不起的瘫痪病人应多食酸性食物,多吃蔬菜,防治长骨脱钙。不能吞咽者应放置胃管鼻饲。

对于脊髓休克期出现的膀胱功能障碍应尽早导尿,并连接封闭式集尿袋。当尿路感染时,可接膀胱冲洗装置,用庆大霉素溶液(每500ml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4~8万单位)、0.2%呋喃西林、0.1%新霉素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每天4~6次,每次100~200ml,当膀胱出现节律性收缩,尿液从导尿管旁冲出时,应观测残余尿量,若残余尿量在100ml左右则不再保留导尿,在200ml以上则应继续保留导尿。

(二)西药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氢化考的松200~300mg/d或地塞米松10~20mg/日加于5%葡萄糖或葡萄糖盐水中静脉滴注,7~14天为1疗程,或甲基强的松10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0ml缓慢静滴,1日1次,3~5天,然后改为泼尼松30~60mg/d顿服,每周减量5mg,5~6周内逐步停用。大剂量皮质激素连续应用超过1个月,病情无任何改善者,可逐渐减量后停用。

2.维生素:甲基辅酯(维生素B12)、盐酸呋喃硫胺或盐酸硫胺(维生素B1)盐酸吡多辛(维生素B6)混合应用可能有助神经功能恢复。

3.脱水剂: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滴注,每6~8小时1次。甘油果糖25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

4.血浆置换治疗:为近年所采用一种新疗法,其目的在于清除血液中免疫复合物,在急性期可以试用。

5.其他:尼莫地平等血管扩张药物。川芎嗪等降低红细胞聚合力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均可使用。尿路感染或呼吸道感染者,参考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选择适当抗生素。

(三)康复治疗

恢复期后应进行站立行走,各肌群相应功能训练。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浸淫

[主证]发热背痛,肢体重痛,痿软无力,二便不通,胸脘痞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阳利水。

[方药]二妙散合五苓散:苍术10g,黄柏10g,桂枝10g,茯苓20g,苓15g,泽泻15g,白术10g。

大便不通加大黄,下肢痿软加膝。

2.肝肾阴虚

[主证]腰膝痠痛,下肢痿软,筋脉拘挛,口眼干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清泄相火。

[方药]大补阴丸合一贯煎:龟甲10g,当归15g,熟地黄15g,生地20g,麦冬15g,北沙参10g,枸杞子15g,知母10g,黄柏10g,川楝子10g,猪脊髓10g。

大便秘结加瓜蒌仁、火麻仁;小便不利加桂枝、猪苓;筋脉拘挛加白芍、全蝎、蜈蚣。

3.脾胃虚弱

[主证]下肢痿软,肌肉萎缩,肌肤不仁,纳呆少食,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党参15g,白术10g,茯苓20g,甘草10g,当归10g,黄芪20g,陈皮15g,半夏10g。

肢体麻木甚加天麻,重用黄芪;瘀血证者加丹参、川芎。

(二)中医药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香砂六君子丸每次6g,1日2次,适用于脾胃虚弱。

(2)补中益气丸每次1丸,1日2次,适用于面色白,气短乏力。

(3)六味地黄丸每次1丸,1日2次,适用于肝肾阴虚。

(4)健步潜丸每次1丸,1日2次,适用于肝肾亏虚。

(5)猪脊髓粉每次3g,1日3次,适用于肝肾亏虚。

(6)天麻丸每次6g,1日3次,适用于肢体麻木。

(7)钱子粉(市售马钱子炒、泡去毛,研细末)每次0.3g,1日2次,适用于各种类型。

2.针灸治疗

主穴:华佗夹脊穴。配穴:肾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承山、三阴交、悬钟。排尿障碍时,加中极、关元、气海、膀胱俞。

(三)体疗

本病可出现肢体活动不利,步态不稳或见瘫痪,在病情稳定后要注意四肢功能锻炼,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坚持锻炼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降低机张力,增强肌力,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在功能训练的同时配合按摩、推拿,效果会更显着。

【预防】

因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白,目前缺乏有效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对治疗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附1:诊断标准

目前无统一诊断标准,其诊断依据为:

一、病前1~2周内可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出疹性疾病,中毒或疫苗接种史。

二、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多见于青壮年。

三、呈现对称性截瘫或四肢瘫,且以胸髓损害引起的截瘫较多见。急性期为弛缓性瘫痪(脊髓休克现象),如无严重继发感染及脊髓坏死,数周后可转为痉挛性瘫痪。初期可有相应脊髓病灶体表部位的根性疼痛。

四、脊髓横贯性感觉障碍及膀胱等括约肌功能障碍明显。

五、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轻度增高,免疫球蛋白多有异常,少数可有脊髓蛛网膜下腔轻度梗阻。

六、磁共振检查可助诊断。

七、排除硬脊膜外浓肿、脊髓蛛网膜炎、视神经脊髓炎及脊髓血管病等。

附2: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标准:肢体机力感觉和排便障碍基本恢复,生活能自理,并发症消失。

2.好转标准:肢体肌力感觉和排尿功能改善,并发症基本控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