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软饮料工业手册

色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软饮料工业手册》第310页(3721字)

果蔬中的色素可分为水溶性色素和水不溶性色素两类,水溶性色素主要是类黄酮化合物,水不溶性色素主要有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第一篇着色剂一节中已列出14种天然色素制品,本节内仅重点作分类介绍。

(一)类黄酮化合物

类黄酮系色素包括黄酮类、花色素类、查耳酮类和多酚类等。黄酮为2-苯基色原酮,其羟基化合物以游离形态或以糖苷形态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特别是3-羟基化合物黄酮醇是植物中常见的成分。黄酮与黄酮醇的C2~C3双键饱和的产物分别称为黄烷酮和黄烷醇,植物中也多见。

1.黄酮系色素

(1)黄酮和黄酮醇 这类化合物为淡黄色结晶,难溶于水,可溶解于热醇。黄酮和黄酮醇多含于花冠或叶中,尤其是果皮或种子中。柠檬汁中有一种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物质,即维生素P,其主要成分是橙皮苷(Hesperidin)。

槲皮黄素是分布最广的黄酮醇,存在于苹果、梨、柑橘、洋葱等中。芹黄素含于芹菜叶中。宜昌橙黄素、李黄素含于鼠李属果实中等。

(2)黄烷酮和黄烷酮醇 这类黄酮化合物是黄酮或黄酮醇的吡喃酮核双键被饱和的产物,为无色结晶,熔点比相应的黄酮或黄酮醇低,以游离形态或糖苷形态含于树皮、花冠和果皮等部位。

黄烷酮类色素主要有:

①柚苷配基即5,7,4′-三羟黄烷酮,以柚皮苷含于甜橙、葡萄柚等果皮中,与其结合的鼠李-葡萄糖亦称新陈皮糖。

②橙皮素以橙皮苷(Hesperidin)即7-鼠李葡糖苷,含于柠檬、柑橘等果皮中。在柑橘属水果中,白皮层中多含柚皮苷,表皮多含橙皮苷。

③甘草黄素糖苷为4-葡糖苷,含于甘草中。

(3)异黄酮 异黄酮是黄酮侧位苯基移至3位的产物,为无色或微黄色结晶,最多见于豆科,其次见于鸢尾科。主要有大豆黄素(Daidzein),其苷为7-葡糖苷,含于大豆中。大豆黄素在豆科植物中广泛分布,有抗乙酰胆碱作用,具有镇痉作用。此外还有甘草异黄酮(Licoricone),为我国东北产甘草的成分。

2.花色素类

花色素系色素是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的红至紫色调的色素,特别是水果和菠菜中含量较高,不仅含于花中,还存在于植物的根(如红萝卜)、叶(紫苏、红叶)、果皮(葡萄、茄子)、果汁(葡萄)和种皮(如黑豆)等部位中,是构成果蔬色泽的重要成分。

花色素系多为糖苷类,经水解分成总称为花色苷配基(花色素)的非糖部分和糖部分。目前已确认的花色素(Anthocyanidin)仅有6种,分别是花葵素(Pelargonidin,别称天竺葵色素)、矢车菊色素(Cyanidin,别称花青素)、翠雀素(Delphinidin,别称飞燕草色素)、芍药素(Peonidin)、牵花素(Petunidin)和锦葵色素(Malvidin)。

花色素的主要性质如下:

①花色素为花色的衍生物,具有阳离子的性质。花色素易溶于水,但色调易受pH影响,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碱性条件下变为暗蓝色。辣椒色素和藏花素等类胡萝卜素在酸碱作用下并不变色。这是两类色素的根本区别。

②花色素不稳定,除pH外,金属离子也会改变花色素的色调,例如花色素遇铁变成灰紫色,遇锡呈紫色。

③花色素不耐光热,遇光或加热时容易变色。其他如抗坏血酸、酚酶等都会使花色素退色。由于花色素易氧化、还原,分解时生成不溶性的褐色物质,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应注意护色。

(二)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是以胡萝卜的色素胡萝卜素(C40H56)为代表的植物色素,基本构架是异戊二烯(Isoprene),以多个连续的共轭双键为发色团。双键数增多,吸光性增强,颜色从黄色变为红色。双键位置多为反式,从反式转为顺式时颜色变浅。类胡萝卜素分有烃、醇、酮、酸各种类型。类胡萝卜素为橙色、红色或黄色结晶。脂溶性的不溶于水,微溶于醚、醇中。具有羟基的类胡萝卜素较为稳定。

各类果蔬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以无水物计,从极微量到0.1%左右。多存在于叶中,亦含于果实(番茄、西瓜、南瓜、辣椒、柿子、桃、李)、种子(玉米)和根(胡萝卜)中。

1.烃类

烃类包括α~δ各种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八氢番茄红素。

(1)胡萝卜素(Carotene) C40H56,有α、β、γ三种异构体,惟α-胡萝卜素具有旋光性,暗红色结晶,广泛含于胡萝卜、南瓜、柑橘果皮及其他果蔬内。棕榈油中含0.06%,通常α、β、γ共存,以β体最多。

(2)番茄红素 C40H56,为褐红色结晶,存在于番茄、西瓜、柿子、杏的果肉及胡萝卜根内。

2.醇类

(1)叶黄素 C40H56O2,呈黄色柱状结晶,多含于植物叶中。

(2)玉米黄素 C 40H56O2,橙红色结晶,含于玉米种子、辣椒果皮、柿果肉、酸橙果皮和果汁中。玉米黄素经光氧化同时生成β·紫罗酮。

3.酮类

辣椒黄素(Capsanthin),C40H56O3,红色针状结晶,以软脂酸、硬脂酸等的酯类含于辣椒等植物中。

4.酸类

(1)藏花酸 C20H24O4,有顺式和反式两种结构,红色板状结晶,以二甲酯及二胆糖双糖酯芷花素(Crocin)与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同含于番红花中。

(2)胭脂素 别称胭脂树橙,C25H30O4,红紫色板状结晶。据认为胭脂素是番茄红素氧化切断的产物。

类胡萝卜素在果蔬加工过程中一般不易被破坏,但在光照下或发生氧化作用时,会发生某些变化,主要有:

①顺-反异构化:类胡萝卜素多为反式的多烯结构,当在加酸和光照情况下受热时,可能发生反至顺式的转化,成为顺式结构,在此情况下不会影响色调。

②氧化作用:类胡萝卜素发生氧化作用时会产生退色。

(三)叶绿素

叶绿素是卟啉化合物的衍生体。卟啉(Porphyrine)是由4个吡咯核在其α位上通过-CH=所连接的大环状核。当卟啉核的中央结合镁(Mg)时成为叶绿素,结合铁(Fe)时为血色素,结合钴(Co)时则为维生素B12,又称氰钴胺素。叶绿素为叶绿素a(C55H72N4O5Mg)和叶绿素b(C55H70N4O6Mg)的混合物,可以用溶剂和色谱分离。叶绿素a为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绿素a结合甲基(-CH3),叶绿素b结合醛基(-CHO),叶绿素a、b均为非晶形,不溶于水。

叶绿素具有两个羧基,一个组成甲酯,另一个组成叶绿醇酯。许多绿色植物中存在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叶绿素在叶绿素酶的作用下水解,游离成叶绿醇,又称植醇(Phytol)。叶绿醇(C20H39OH)为异戊间二烯醇化合物,与类胡萝卜素有关。叶绿素分子中Mg的结合在碱中稳定,当有Mg存在时均呈绿色。但在果蔬加工中,叶绿素会变褐色,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酸性环境下,由H+取代了卟啉核中的Mg2+,失去镁后生成脱镁叶绿素。

在光照作用下,叶绿素会由于光化学反应而发生氧化,引起退色现象。

上一篇:脂类 下一篇:软饮料工业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