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软饮料工业手册

罐头内壁腐蚀及其影响因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软饮料工业手册》第669页(3773字)

(一)罐头内壁腐蚀

罐头内壁的腐蚀是一种电化学反应,其基本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当两种金属互相接触并浸于同一种电解质中时,由于其本质特性的差异,会呈现不同的电极电位,构成一个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其中电位较负的电极成为阳极,发生氧化作用优先溶解,而为另一个电极提供了阴极保护作用。

1.素铁罐

素铁罐的腐蚀以溶锡为主,常常是由锡层和孔隙处暴露铁构成的原电池进行电化学反应。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油膜和氧化膜被溶解,锡受残留氧及氧化剂强烈的氧化作用而较快溶解。此过程一般约为数天至十余天。

第二阶段:罐内氧气消耗完后,脱锡速度减慢,锡对铁提供了阴极保护作用。此阶段所维持的时间即为贮存期。

第三阶段:脱锡增加至钢基大面积暴露时,锡对铁失去了阴极保护作用,铁开始溶解,并放出大量氢气。此后腐蚀速度加快,最后可能造成胀罐。

素铁罐在贮存期内应控制它的第二阶段,使其处于缓慢均匀的脱锡状态。从镀锡薄板方面而言,脱锡程度取决于钢基的暴露面积,即取决于镀锡层、合金层的致密性及加工时的受损程度,增加镀锡量及良好的软熔无疑是减少孔隙的基本途径。

2.涂料铁罐

涂膜作为内容物与锡层之间的隔绝层,增强了材料的耐蚀性。但涂膜厚度一般仅为5~10μm,会有微孔,在制罐的机械操作中又会造成第二次微孔。当涂料铁与内容物接触时,就会发生以涂膜为阴极、暴露金属为阳极在局部范围内的电化学反应。

涂料铁罐的腐蚀可分成两种类型:

①横向扩散型:受内容物中腐蚀因子的作用,涂膜微孔处的锡、铁发生氧化反应,当锡比铁的电位更负时,锡就很快地溶解,并在涂膜下横向扩大腐蚀面积,使涂膜与锡层的附着力不断减弱,最后造成涂膜脱落。

②穿孔型:在涂料铁罐中,锡的暴露仅限于涂膜微孔部位,其面积比在素铁罐中要小得多,而铁与锡暴露面积的比例比素铁罐中高得多,故锡的溶解不能对铁提供完善的阴极保护作用;同时有些内容物中的腐蚀因子会使锡与铁的电极电位极性逆转,铁优先溶解,并且集中在微小的局部区域,且不断向深层进展,最后导致穿孔。

涂料铁罐的腐蚀主要归因于制罐过程中涂膜的严重损伤,以及涂膜和锡层两者的孔性。

(二)影响罐头内壁腐蚀的因素

1.食品、饮料的腐蚀特性

根据对饮料罐壁的腐蚀状态可将食品、饮料分为五类:

①强腐蚀性酸性食品:如含花青素的深色水果或果汁(杨梅、草莓、山楂等)、浓缩果汁等。

②中等腐蚀性酸性食品:如浅色水果或果汁(菠萝、荔枝、梨等)。

③强腐蚀性低酸食品:如芦笋、竹笋、硝酸盐含量高的蔬菜汁等。

④弱腐蚀性低酸食品:如蘑菇、蹄、玉米笋、一般蔬菜汁等。

⑤硫腐蚀性食品:如肉、禽、水产类、蛋白饮料、八宝粥等。

对腐蚀有重要影响的成分,包括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添加的以及外界带入的物质,主要有:

①酸:一般来说,酸的含量或pH与腐蚀有关,但酸的种类和组成对腐蚀的影响更大。容易和亚锡离子结合的有机酸会促进锡的溶解,如草酸、富马酸等,而与亚锡离子结合不强的酸,如苹果酸、乳酸、醋酸等,当其含量很低时,会促进溶铁而造成氢胀或穿孔。

试验表明,两种苹果汁所含的有机酸种类大致相同,但因酸的浓度、组成不同,腐蚀类型就不同,柠檬酸含量高的一种为溶锡型的,而苹果酸含量高的一种则易造成溶铁为主的孔蚀。

②硝酸根离子:多半由土壤肥料中来,是一种强氧化剂,它通过吸取锡面上的电子而促进溶锡反应,起到阴极去极化剂作用。因此含硝酸盐的食品饮料装入素铁罐后,在很短时间内溶锡量就会高达200mg/kg以上。

其腐蚀速度取决于食品、饮料中硝酸盐的浓度、pH及残留氧量。一般水果中硝酸盐含量很低,但气候异常、施肥不当等也会含少量硝酸盐。蔬菜中会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此外,水也是可能的污染源。

③花青素:水果、蔬菜中天然存在的色素,在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蓝紫色。花青素易与罐壁腐蚀产物锡盐结合,形成紫色的分子内错盐,从而加速锡的溶解,在电化学反应中,起到阴极去极化剂的作用。

④食盐:在酸性溶液中能抑制锡的腐蚀,但会促进铁的腐蚀。当饮料中氯离子含量较高时,使用铝质易开盖,会因双金属(罐身镀锡薄板)的原电池作用,促使电化学性能活泼的铝合金优先溶解,又因铝的孔蚀特性而穿孔。因此,对于氯离子含量高的饮料,不宜采用普通的铝质易开盖(日本已开发新型的铝合金薄板,能用于该种饮料,如番茄汁)。

⑤含硫化合物:包括蛋白类食品天然存在的含硫氨基酸、配料或加工中残留的二氧化硫及农药残留的含硫化合物,会在罐内壁产生硫化腐蚀。其反应为:顶隙部位涂膜受损或焊缝补涂膜不完整部位的露铁,在杀菌时先溶解成亚铁离子,然后受残留氧的作用,与蛋白质加热分解产生的H2S或HS离子或外界带入的含硫化合物分解产物反应,形成硫化铁;另一种反应为:锡层表面钝化程度低的涂料铁,其溶解的锡离子与含硫化合物的分解产物生成硫化锡(俗称硫化斑)。故降低食品饮料的pH、控制罐内残留氧,即可减少硫化腐蚀的可能性。含硫化合物一般会抑制锡的溶解,而促进铁的溶解。

除上述因素外,焦糖、焦油系色素也有促进罐壁腐蚀的作用。应当指出,食品、饮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腐蚀特性取决于各组分的协同作用,即腐蚀因子和阻蚀剂(如:糖、淀粉、大蒜、洋葱等)的共同作用,因此千万不能简单地根据酸度、pH等单项因素,来估测其腐蚀性的强弱。另外,同一种产品,也会因原料产地、收获季节、配方、加工工艺的差别而导致不同的腐蚀特性。

2.氧

氧是促进罐壁腐蚀的重要因素。虽然罐头食品或饮料加工时,都设法尽量去除罐内的氧气,但由于食品组织中含有氧、汤汁中溶有氧或加工中排气不充分、真空度太低、顶隙过大等原因,罐内总会有点残留氧。如前所述,氧对金属是强烈的氧化剂,会促进锡和铁的腐蚀。

试验表明:素铁罐装的橘子汁经17个月贮存,冷装罐的溶锡量是热装罐的一倍左右;糖水橘子罐的界面腐蚀(俗称氧化圈)随顶隙氧的增加而加剧,氧量多的,不仅锡溶出多,溶铁也多,最后在界面形成一圈带状的合金层;另一试验是:素铁罐装的果汁和水果罐头,开罐后放在5℃冷库内保存,结果48h后内容物中锡含量迅速增加到刚开罐时的2倍。

涂料铁罐中残留氧会促进内容物氧化而褐变。消耗氧的时间随品种而异,一般需要10~30d;素铁罐中残留氧会促进液面与顶隙间的界面腐蚀,一般数日至十余日即被消耗。

因此对于酸性的食品、饮料,尤其应保持罐内有合适的顶隙,一般控制在4~8mm为宜;此外,还应有适当的真空度,一般应不低于33.3kPa。

3.贮存温度

罐头贮存期随贮存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统计表明,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会加快1倍,内容物的氧化褐变会加快3~4倍。因此贮存温度对罐壁的腐蚀程度及内容物的感官质量有直接影响。但贮存温度对不同食品的劣化速率是不同的。因食品的组分各异,在高温时成分的变化程度也不同,有些食品会从低温时的溶锡型腐蚀转为高温时的溶铁型,而有些食品则相反。因此用高温贮存试验的结果来判断实罐的贮存期,往往会有差距,只有常温实罐贮存试验,才是确定罐头贮存寿命的可靠有效方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