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362页(2021字)

茜草的根外观黄红色,自古为红色染料的原料。因而,古代文中,茜常与红色同义。茜,又作蒨,古书中的蒨草、蒨藤均指同一植物。在别名中,与红有关的有:染绯草、红茜、红丝线、红根草、红根藤、染蛋草、染卵草、红髻巾、四方红根子、红须根、红根子根、地血、金线草、小女儿红、地苏木;又以其为重要的止血、活血中药而名为:血见愁、活血丹、小活血龙、土丹参、活血草、破血草、破血丹、血茜草、铁血藤等;因其茎蔓四棱,有细小倒生刺,而名为拉拉秧、拉拉藤(与葎草同名)、拈拈草、涩涩草、锯锯草、大锯锯藤、粘蔓草、五爪龙、四轮草、四方红根子、锯子草;其果实为球状红色小浆果,表面或有浅棱,而别名:娘娘拳头、小孩拳、娃娃拳、麦珠子、挂拉豆、子草;此外,还有不少别名:过山龙、蔓、西天王草、八仙草、穿骨草、山龙草、大仙藤、草本入骨丹、鸭蛋藤、牛人参、红蓝(与草红花同名)、茹茹、茅搜等。

叶四片轮生,卵状心形或狭卵形,全缘。花细小,淡黄色。全国原野、林边、灌丛、田边多有分布,常有时与葎草混生。同属植物有多种,都作茜草使用。一般以根入药,晒干用。

(图:茜草)

茜草用根。《神农本草经》称茜根。民间茎叶也入药。《神农本草经》谓:“茜根苦寒,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名医别录》说它:“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蛊毒。”是着名的凉血、活血药。民间主要用治血分病,《本草纲目》说它:“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

验方:

(一)止血

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已经动物实验证明茜草根的温浸液有轻度止血作用(日本药物学杂志19943;38(2):114)。1978年,宋善俊等报告,体外试验,茜草根有促进凝血作用(新医学1978;9(2):55~58)。次年,作者又报告:动物实验结果再次肯定茜草根的促凝血作用(武汉医学院学报1979;8(2):86~88)。

宋《普济本事方》卷5治衄血无时,茜梅圆(丸):茜草根、艾叶各一两(宋制:一两约37g)、乌梅肉(焙干)半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乌梅汤送下30丸。

治吐血:宋《圣济总录》卷68治吐血不止,茜草饮:茜草一两(生用),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放冷,食后服。又,卷69治吐血后,虚热躁渴及解毒,茜草丸:茜草(锉)、黑豆(去皮)、甘草(锉、炙)各等分,捣罗为细末,井华水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熟水化下,不拘时服。

《浙南本草新编》引四川省绵阳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等资料:茜草细粉外敷,治疗43例局部创伤出血,其中41例拔牙渗血,1例鼻甲损伤出血,1例子宫颈糜烂经电灼后疤痕脱落大出血,均在用药后1~2分钟内停止出血。

(二)调经

《本草纲目》卷18“俗方用(茜草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明制:一两约37g)煎酒服之,一日即通。”说明茜草有通经作用。

据《浙南本草新编》引文,1972年,有人报道:用茜草94g煎汤,调入黄酒、红糖各94g,每日一剂,治疗月经淋漓不断十余例,除一例子宫颈癌出血无效外,其余都有效。可见茜草也能止经水不断。

(三)治风湿疼痛、关节炎

江苏验方:鲜茜草根120g,白酒500g。将茜草根洗净、捣烂,浸入酒内一周。取酒炖温,空腹饮。第一次要饮至八成醉,然后覆被取汗,睡觉。每天一次。服药后七天不能下水。(《中药大辞典》)浙南验方:茜草根50~100g,加脚蹄一个,酒水各半,煮二小时许,去药渣,食汤与猪蹄。

(四)慢性气管炎

据《中药大辞典》资料:用鲜茜草20g(干10g)、橙皮20g,加水200ml,煎成100ml,每次服50ml,每日二次口服。(或浓缩煎汁,压片,每片含茜草、橙皮各0.5g,每次服10~15片,日服三次。)每十天为一疗程。治疗慢性气管炎123例,-个疗程显效率40.7%;两个疗程显效率69.1%。半年后随访,复发率46.5%,显效率36.6%;一年后随访,复发率65.2%,显效率仍为33.3%。

上一篇:葎草 下一篇: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