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性皮肤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267页(1825字)

本病是指农民在田中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皮肤病。下列两种类型最为常见。

一、尾蚴皮炎(鸭怪、痒水病) 是农民在种稻过程中血吸虫的尾蚴钻进皮肤所致。椎实螺是中间宿主。发病率与田中椎实螺的量及其尾蚴感染率有关。

〔诊断要点〕

(一)本病主要发生在水稻种植区及其他水生生物养殖地带。

(二)通常于接触疫水5分钟~10分钟后发病。

(三)皮疹主要发生在接触水的部位,以小腿、手及前臂多见。足部因多陷于泥中而很少发病。

(四)皮疹开始为红斑,以后发展成水肿性丘疹、丘疱疹,绿豆至黄豆大小,有红晕,散在分布,有时可密集成片。

(五)主观感觉痒或刺痛。

(六)具有自限性,1周~2周可消退。不脱离接触者可反复发作。

(七)确诊需要在劳动的水田中找到有血吸虫感染的椎实螺,并在附近饲养的鸭、(终宿主)粪便中查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

〔预防〕

(一)灭螺、灭蚴 切断流行环节。常用而效果较好的几种药物为氨水、碳酸氢铵、草木灰等。

(二)个人防护 下田前皮肤涂防护剂,如20%松香酊或松香软膏或者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处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5克,明胶1克,羧甲基纤维素钠1克,苯酚0.5克,蒸馏水加至100毫升)及防蚴油(处方:氯硝柳铵2克,萘14克,石蜡20克,甲基硅油500cs4克,凡士林60克)。

〔治疗〕

预防感染,对症处理。可外擦樟脑酊、炉甘石洗剂止痒。伴发感染时外用抗生素药膏,痒感明显者可用抗组胺药物。

二、浸渍擦烂皮炎(俗称“烂手烂脚”)。

农民种稻或种菜时由于在田中赤足时间过长,加之水温过高、机械性摩擦、大气湿度及田中碱性物质刺激等多因素作用导致。主要发生在5月~8月间。

〔诊断要点〕

(一)多见于田中作业的稻民或菜民。

(二)连续下田2日~5日后发生。

(三)皮损常发生于指(趾)间、两侧、掌(跖)及甲沟。

(四)指(趾)间表现为指(趾)间皮肤变白、起皱、擦破露出红色糜烂面伴少许渗出。掌跖部常呈蜂窝状角层剥脱,深在,绿豆至黄豆大。甲沟常表现为表皮剥脱,甲沟炎或甲损伤。

(五)病变局部常伴轻度疼痛或瘙痒。

(六)本病有自限性,如停止下田,轻者2天~3天,重者6天~7天即自愈。

〔预防与治疗〕

预防 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加强个人防护 用饱和浓度的明矾液或3%食盐水于每次歇工后浸泡片刻,让其自行干燥。晚上睡前将皮肤洗净,擦干,手足扑上枯矾粉或涂甲紫液。下田前于浸水部位涂一层粘性较大的油类如凡士林。插秧者戴橡皮手套,以免甲损伤及甲沟炎。

(二)改善劳动条件 如调整劳动时间、干湿作业轮作及改进操作方式实现机械化等。

治疗 以干燥、收敛法为原则。未糜烂时可以扑粉,每日数次。已糜烂者涂2%胆紫。如有继发感染,用抗生素药膏。重者需停止下田劳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