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药使用技术手册》第49页(3322字)

喷雾是农药施药方法中最普遍也最重要的一种。很多农药剂型的施药方法即是对水喷雾。液体剂型如水剂、可溶性液剂(对水配成水溶液)、乳油、水乳剂(配成乳浊液)、微乳剂(配成胶体溶液)、可分散液剂(配成悬浊液),不均相剂型悬浮剂、微囊悬浮剂(配成悬浊液),固体剂型可溶性粉剂、可溶性粒剂、可溶性片剂(配成水溶液)、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干悬浮剂(配成悬浊液)等剂型,使用时一般都要对水配成药液喷雾来使用。

我们在配制药液之前,一要准备好配药的器具,二要准备好较洁净的水,三要观察一下所用农药制剂质量是否优良,四要检查一下药械是否保养良好,五要计算好所用药量和所用水量,六要看看配药操作人员劳保衣物是否配备整齐。一切准备停当后再沉着配药,不要仓促“上阵”,以免出问题。

配药液首先要弄清楚药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每公顷地用多少有效成分,用多少药液。再通过简单的计算,确定取多少药剂,对多少水。

如果液态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以质量/体积百分含量表示,则取用药剂以毫升计。如果农药制剂标签上农田面积以公顷计,而我们施药习惯以亩为单位面积,则可按1公顷=15亩加以换算。

每公顷地用水量对于农作物茎叶喷雾而言,主要看茎叶面积。作物处于尚未封垄的生长前期,常规喷雾一般每公顷用750升药液,封垄后的成株期,要用1200升药液。如采用低量喷雾技术,药液用量则大为降低。

虽然国内外对大田作物使用农药趋向于以单位面积用多少有效成分表示,单位是“克/公顷”。对于果树、林木来说,这个办法不行,最好还是用药液浓度表示,因为树木大小、密度(每公顷株数)不同,单位面积所用药液量及其中有效成分剂量会相差悬殊。药液浓度通常有两种表示法,一是倍数法,一是百万分浓度法。

倍数法常以制剂为准,如某50%乳油的1000倍液,是以制剂量算,不是以有效成分剂量算,它们的关系如下式:

使用倍数法要注意倍数大小与用水量的关系。如稀释倍数小于100,则加水量要减去1个单位。如1千克制剂稀释50倍,要加49千克(即50一1)水,因为药液总量应为50千克(即49+1)才恰好是稀释50倍。如稀释倍数大于100,则加水量不必减去这1个单位,如100克制剂稀释500倍,可加50千克水,配出50.1千克药液,这与加49.9千克水配出的50千克药液,浓度误差很小,何况量取49.9千克水本来不要求太准,差个几百克没什么关系。

使用倍数法另一个问题是质量倍数(重量倍数)与体积倍数有所不同。固体制剂加水稀释,当然按质量倍数计。液体制剂加水稀释,如该制剂有效成分含量以质量/体积百分含量表示,量取制剂应以毫升计,即按体积倍数计;如该液剂有效成分含量以质量百分含量计,量取制剂应以质量计,即按质量倍数计。但是,由于液体制剂一般相对密度(比重)接近于1,水的相对密度就是1,除非农药标签上另有说明,以质量法或体积法量取液体制剂关系不大,往往量体积方便一些。即使某种液体制剂有效成分含量以质量百分含量表示,制剂相对密度又不是1,也可以看看标签上有无制剂相对密度数据或称取100克制剂量量有多少毫升,以后用体积量取药液时换算一下。

量取药剂,最好备有小台秤和耐有机溶剂的塑料小量筒。有的药瓶上有容量刻度,有的药瓶外盖就是个量筒,可以利用。用台秤称取农药固体制剂时,可以垫张表面光滑的纸。量筒最后一次量药后,用水分次冲洗干净,洗涤液一并配到药液中去,量筒晾干备用。有的农药制剂小包装,一包的剂量正好用666.7平方米(1亩)地,可以省去量取药剂的麻烦。总之,药剂量取要数量准确,不能随便取一点,或用药瓶外盖随便用几盖。准确量取药剂是配药的一项基本功,这是施药剂量准确的一个基础。

配药液时,可以先把计量好药量的制剂加一点到水里,看看其自发分散的水平如何。好的自发分散,药剂能在水中好象翻起了蘑菇云,并较快向四周扩散。当然,要靠药剂本身扩散均匀,费时太长,这时可以轻轻搅拌一下。而自发分散能力差的制剂,可能需要使劲快速搅拌。对于固体制剂,有时可以先用少量水配成浆状,再用大量水来稀释这种药浆。总之,对于理化性能差的制剂,配药液要费点劲。一般情况下药剂应一点点加到水里,同时搅拌,直到加完药剂,搅拌均匀。切不可将计量好的药剂一次性倾倒入全量水中,其后搅拌不匀就麻烦了。有时可直接在药械的贮液箱中配药。固体制剂配成药浆后,也可以通过药械上的筛网加到贮液箱中去。一般而言,只要配出的药液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均匀一致,不出浮油,不出沉淀,所含固体物不会堵塞喷头,就算是合格的药液。

喷雾药液中应该有降低表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这一方面为了保持药液的理化性状,另一方面也为了药液在靶标上能够润湿、展着。药液中农药有效成分的分散度很重要,一般而言,分散得越细、越均匀要好一些。喷雾器械也重要,喷出的雾滴要有一定细度。

喷雾操作时,喷头离靶标如作物茎叶不要太近,在近距离药液只是药膜,尚未形成雾,同时药液喷出的速度也大,不利于药液沉积在靶标上。对叶片喷雾,最好是药雾液滴均匀落在叶面上,每个液滴在叶面上附着,然后展散,各个液滴相互接触,形成一层药膜,药膜应能覆盖整个叶面。药液太多,从叶缘、叶尖大量流失也不好,不但造成浪费,污染环境,而且最终叶面上沉积的药量不一定多。乳油配成乳液,希望有良好的乳化性能,但乳液施到叶面上后,希望药液液滴一边展散、一边“破乳”,药液中有效成分随即沉积在叶面上,形成沉积量较大的一层药膜。如果某种药液雾滴在叶面上仍然乳化性能很好,所形成的药膜就有不断变薄的趋势,“多余的”药液很容易从叶面上流失,最后形成的药膜中有效成分沉积量就小一些。因此,配制乳油剂型时,并不是乳化剂多多益善,要考虑到药液在靶标表面上的行为。配制其他农药剂型添加表面活性剂,也同样是既要照顾制剂与药液的理化性状,又要适合药液在靶标上沉积的具体要求。

喷雾操作时,要注意单位面积的喷雾药液量。这就要根据药械性能及行进速度调节好单位时间的喷雾药液量,以与单位面积的喷雾药液量要求相符合。再根据单位面积农药有效成分剂量计算出应该配制出的药液浓度。有经验的农药使用者对熟悉的药械,能很容易掌握666.7平方米地的施药液量。如666.7平方米喷药液60升,配药时只要算出666.7平方米地用多少有效成分折成用多少制剂,加60升水配成药液用于666.7平方米地就行了。

喷雾施药时要注意喷施均匀,行进速度不要忽快忽慢,不要有重喷或漏喷的现象。还要注意有害生物的为害部位。如防治蚜虫、红蜘蛛,要了解它们多在叶片背面为害,施用杀虫、杀螨剂要重点针对叶片背面。对于保护性杀菌剂,作物茎叶喷雾的均匀周到特别重要。而对于内吸性药剂,则对作物喷雾不必均匀周到,甚至可以减少施药液量,提高施药效率,只要保证作物茎叶上有一定量的药液雾滴,不必形成完整的药膜,即可达到满意的药效。

此外,喷雾操作要选择无风或风力不大的天气,以免药雾严重飘移;不要在烈日曝晒的高温天气施药,此时药雾中有机溶剂或水分很快挥发,雾滴体积与质量大幅度缩小,不利于药剂沉积在靶标上,加大药雾飘移危险,对施药人员也更不安全。

分享到: